作为世界想象的“高楼”
The Blockhouse: a Means to Imagine the World
作者:陈波;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6,(01):-93-10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碉楼;族群;文化的象征体系;历史场域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关于碉楼的起源和功能,在学术界既有的研究中,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战争论派,他们认为是战争导致这种建筑的出现,其主要功能是防御敌人的进攻;而综合论者试图将宗教信仰和古典功能主义糅进战争论中,进而认为,是战争和宗教信仰这两者的结合,产生出碉楼的审美意义。本文踵继并发挥另一个一直处于微弱的或者隐藏状态的传统观点认为,碉楼的产生不是战争,也不是生物机体的需要,而是基于当地族群的文化象征系统关于世界的观念和具体历史场域互动的结果;它是当地人想象和创造世界的方式。
参考文献
[1]王载波.“壳”中的羌族———浅谈桃坪羌寨的防御系统[J].四川建筑,2000.20:2.
[2]任浩.羌族建筑与村寨[J].建筑学报,2003,(8).
[3]张昭全.羌寨碉楼[J].四川统一战线,1994,(8).
[4]张先进.嘉绒藏寨碉群及其世界文化遗产价值[J].四川建筑,2003,23:5.
[5]金川图说[A].平定金川方略[M].四库全书本.
[6]彭陟焱,周毓华.羌族碉楼建筑文化初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8,(2),(3).
[7]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8]罗世泽,时逢春.木姐珠与斗安珠[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9]余耀明.浅谈羌族碉房[J].民俗研究,1996,(1).
[10]彭代明,唐广莉,刘小平.浅谈黑虎、桃坪羌碉的战争功能与审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11]李香敏,等.羌寨碉楼原始与现代理念的共鸣[J].四川工业学院学报,2001,20:2,
[12]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13]王明珂.华夏边缘[M].台北:允晨文化.1998.
[14]刘建丽,汤开建.宋代吐蕃史料集(二)[Z].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15]杨嘉铭.四川甘孜阿坝地区的“高碉”文化”[EB/OL].巴蜀文化网,2004-08-08.
[16]黄渝平.马尔康地区藏族民间建筑一览[J].西藏艺术研究,1998,(4).
[17]欧朝贵.略谈西藏宫堡[J].西藏民俗,1996,(4).
[18]尹浩英.永驻心灵的丰碑[J].民族论坛,2004,(11).
[19]马学良,恰白.次旦平措,佟锦华.藏族文学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20]骆明.藏民的石雕房[J].中国房地信息,2000,(1).
[21]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M].金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2]管祥麟.羌族奇景碉楼[J].民族论坛,2003,(3).
[23]Ortner,Sherry B.High religion:a cultural andpolitical history of Sherpa Buddhism[M].Princ-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