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学之法通向司法之法——现代性-后现代范式中法的概念变迁
Concept-Reconstruction of Law in the Perspective of Postmodernism
作者:陈卯轩;里赞;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7,(05):-128-13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后现代思潮;现代性;概念重建;话语;制度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法学之法与司法之法二元分立是现代性法概念的基本特征。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冲击着现代性的法治主义叙事,推动了法的概念三个基本维度的重建,从而沟通了法学之法与司法之法。在价值层面,破解了法律正义幻相,价值相对主义与道德平等观对法治的普世信念与道德等级意识形成了挑战,制度层面则动摇了规则中心并将"活法"延伸到法律家;在谱系层面,拓展了文化谱系与规则谱系,使法治之法获得全方位生长。现代性-后现代范式中法的概念变迁对中国法治主义话语和制度建构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4).
[2]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商务印书馆,2000:1.
[3]韦恩.莫里森.法理学[M].李桂林,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307.
[4]舍斯托夫.雅典和耶路撒冷[M].徐凤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江晓原.我们要虚假的学术繁荣干什么呢——从唯科学主义到学术量化考核[Z].学术批评网,2006.4.24.
[6]李凤圣.制度高于技术[J].读书,2005,(4).
[7]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302
[8]朱景文.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2:25.
[9]姜明安.软法的兴起与软法之治[J].中国法学,2006,(2).
[10]罗豪才,宋功德.认真对待软法[J].中国法学,2006,(2).
①古罗马法的一个概念,表示一种法律地位,任何人可以不要承担责任地将之杀死。见汪民安《权力,权利和身体》,《读书》2005年12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