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的交融性
On the Blended Composition of Maitreya Belief and Amitābha Belief
作者:张子开;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6,(01):-53-61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弥勒信仰;弥陀信仰;白莲净土;元代;上生信仰;布袋信仰
Key words:
基金项目:“教育部百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重大研究项目“中国俗信仰分类研究”之子课题“弥勒信仰研究”;;
四川大学“985工程”二期“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项目资助
中文摘要
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其实,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不但古来弥陀信仰者亦可兼修弥勒净土,而且弥陀类经典也包含了弥勒净土因素;无论是传统的弥陀净土信仰,还是李唐伊始的白莲净土信仰,都有弥勒上生或下生的痕迹;元代正统白莲净土信仰中的弥勒信仰,主要是往生弥勒净土,而宋末以来的民间白莲净土信仰,则逐渐将弥勒下生信仰取代了弥勒上生甚至于弥陀净土信仰,以之作为民族斗争的工具;元代传统的白莲净土信仰,与当时中国化、民间化的布袋信仰,彼此也是共存的。
参考文献
[1]佛教大辞典[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819.
[2]大正藏:47册[Z].
[3]大正藏:53册[Z].
[4]出三藏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5.56-568.
[5]高僧传:卷六[M].释氏要览:卷上[M].
[6]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2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618,671;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274.
[7]刘长东.晋弥陀净土信仰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0.3.
[8]张子开.略析敦煌文献中所见的念佛法门[A].新国学:第三卷[C].成都:巴蜀书社,2001.314.
[9]释道安[A].续高僧传:卷五[M].
[10]大正藏:38册[Z].
[11]禅月集:卷21[M].四部丛刊本.
[12]全唐诗:卷839[Z].
[13]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3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03-605.
[14]陶斋藏石记:卷6[M].
[15]林仁昱.敦煌佛教歌曲之研究[C].中国佛教学术论典之89种[Z].高雄:佛光出版社,2003.172.
[16]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M].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499.
[17]印顺.妙云集:中编之五[M].台北:正闻出版社,2000.124.
[18]大正藏:13册[Z].
[19]大正藏:12册[Z].
[20]王子成.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卷二[M].
[21]杨讷.元代白莲教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31.
①关于白莲净土的变迁,请参考拙文《略论白莲净土信仰的演变———元代弥勒信仰研究之一》,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主办,香港能仁书院承办,中国辽金元文学会协办之“佛教与辽金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香港,2004年11月21日-24日。
①参考《佛光大辞典》、《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等工具书的“白莲社”、“白莲宗”、“白莲教”相关条目和杨讷《元代白莲教研究》。
②参考智顗说、唐湛然(711-782)略之《维摩经略疏》,T.38。
②参考《佛光大辞典》、《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