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权威在道德效力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The Function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Political Authority for Moral Force
作者:钱向阳;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7,(05):-120-12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道德效力;政治权威;极限性知识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哲学社科研究校级重点招标项目
中文摘要
不同于法律效力的物质性,道德效力实现的手段是纯意识性的。这一差别使得政治权威在法律效力和道德效力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政治权威强大的物质性力量是法律效力不可或缺的根基,却在道德效力的意识性面前表现出局限性。政治的不确定本质决定了政治性的思想意识不能作为道德效力的根基。道德效力的意识性决定了道德效力的根基须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极限性知识。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困境,从根本上是源于这种极限性知识的变化,归因于公共政策或任何具体因素都是不恰当的。这是思想界的任务,却没有政治家的失职。而政治权威在道德观念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道德实现其普遍效力的另一重要环节。只有政治权威、思想界等社会多元角色的结合,才能在现代中国道德体系的构建中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John Austin,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 or the Philosophy of Positive Law,pp.91,220.
[2]哈特.法律的概念[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212.
[3]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4.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22.
[5]C.Stephen Evans.Why Believe?Reason and Mystery as Pointers to God,Grand Rapids[M].Michigan:Eerdmans,1986:39.
[6]休谟.人性论[M].商务印书馆,1980:509-510.
[7]张载.张子正蒙[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43.
[8]老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9]卡尔.波普:猜想与反驳[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10.
[10]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M].译林出版社,2003:8,17.
[11]Brandt,Richard.Science as a Basis for Moral Theory[C]∥Walter Sinnott-Armstrong,Mark Timmons.Moral Knowl-edge?New Readings in Moral Epistemol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2]彼得.泰勒克编.科学之书[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13]Schmitt,The Concept of the Political,Chicago,1996,pp.26-27.
[14]固始噶居巴.洛桑泽培,蒙古佛教史[M].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
[21]理查德.詹金斯编.罗马的遗产[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①例如英国法律思想家H.L.A.哈特就反对道德强制执行的观点。参见哈特:《法律、自由与道德》,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页。
②关于知识等级体系以及不同位阶的知识之间的决定关系,有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例如库恩基于范式(paradigm)的概念,邓内特基于意母(meme)的概念,都得到相近的结论。见Thomas 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Daniel Dennett,Consciousness Explained,Penguin Books,1991.
③“神对世界的影响如此清楚明白,如此具有决定性,以至于人们对他的存在和作用竟然一点也不怀疑。”尼古拉雷谢尔:《科学时代的宗教》,载《当代英美著名哲学家学术自述》,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2页。
①根据卡尔.波普关于知识增长的模式,人类知识的进步乃是基于既存知识被证伪。这一方面说明以前为真的知识是可以被否定的,另一方面也说明越是根本性知识,证伪率往往更低些。因为一旦根本性知识被证伪,则意味着整个知识体系的颠覆和变化,这也是与库恩范式说相吻合的。参见卡尔.波普:《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①中国的大乘佛学明确提出“转识成智”的问题,唯识宗将知识区分为“八识”,日常生活中的八识属于“有漏识”,但经过修菩萨行,可以将这八识转变为无漏的八识,从而达到“四智”。胡伟希:《观念追寻:中西哲学与宗教解决“转识成智”问题之思路与途径》,《学术月刊》1997年第1期,第22-27页。
②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究竟是事实还是价值作为道德的根基,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争论。可参见Walter Sinnott-Armstrong and Mark Timmons,eds.,Moral Knowledge?:New Readings in Moral Epistemol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6.作者将另文论述这个问题,并对休谟法则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修正。
④如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克隆技术,也带来了道德上的争论和困境。这是又一个道德效力受到挑战的例子。参见乔学斌:《从伦理学角度看克隆技术》,《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
⑥西方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现代文明的兴起,使得人们对“上帝”的真实性产生了极大质疑。基督教伦理体系的根基失去了其绝对性和权威性,人们痛惜传统价值的失落。参见Crisis of the West,http://www.praxisinstitute.net/Praxis%20Past/Abstracts-Text/927.%20CRISIS%20OF%20THE%20WEST/CRISIS_OF_WEST1.htm
①时下风行的凤凰卫视热门女主持(谢亚芳)在节目中主张向父母下跪磕头拜年并不可笑。参见http://xieyafang.blog.phoenixtv.com/?uid_637158_action_viewspace_itemid_678826
②关于道德本体客观性的争议和辩护,可参见Sigrun Svavarsdottir,“Objective Values:Does Metaethics Rest on aMistake?”,eds.Brian Leiter,Objectivity in Law and Moral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p.144.
①又例如因意识形态而造成的对立也是政治思想片面性的典型体现。参见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1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