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作者:廖宏斌;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7,(05):-111-11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公共外交;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公共外交的对策建议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在初步厘定公共外交概念的基础上,对公共外交的地位、作用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Richard Felix Starr.Public diplomacy:USA versus USSR[M].Stanford:CA,1986.
[2]Allen C.Hansen.USIA:public diplomacy in the computer age[M].New York:Praeger,1989.
[3]Hans N.Tuch.Communicating in the World:U.S.Public Diplomacy Overseas[M].NewYork:St.Martin’s Press,1990.
[4]Robert S.Fortner.Public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The Symbolic Constructs of Summits and International Ra-dio News[M].New York:Praeger,1994:35.
[5]U.S.Advisory Commission on Public Diplomacy.Consolidation of USIA into the State Department:an Assessment afterOne Year.Washington.D.C.,October,2000:2.
[6]王宏伟.“9.11”后的美国公众外交[J].国际论坛,2003,(1):46.
[7]郭海儒.美苏关系疏远探源——20世纪30年代美驻苏人员公共外交活动的实质[J].学海,2003,(6):153.
[8]赵启正.加强公共外交,建设国际舆论环境[J].对外大传播,2007,(4):23.
①如欧洲一些主要国家一般将公共外交与文化外交视为同一个概念,而美国学者多数认为公共外交不仅包括文化外交,还包括政府直接或间接资助开展的国际信息活动项目等;在我国,公共外交又被称作“公众外交”,它主要包括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工作。另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仅美国学界和官方关于公共外交的定义就多达20余种。对此,美国学者伯纳德.罗希科(Bernard Roshco)认为,人们对公共外交的定义,好比“瞎子摸象”,“他们所描述的只是其所触摸到的那一部分。”参见文末参考文献[1]。
②例如,美国资深公共外交官艾伦.C.汉森(Allen C.Hansen)认为,公共外交的概念令人费解,无论是普通公众还是国会议员,对公共外交的确切含义都毋庸置疑地抱有某种程度的神秘感。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室官员小阿尔弗雷德.H.帕多克(Alfred H.Paddock Jr.)在一次关于公共外交的专题讨论会上也明确指出,公共外交的概念之争“令人苦恼不堪”。参见文末参考文献[2]。
③如美国约翰逊政府时期的一位大使认为,公共外交就是要新闻处工作人员报道他所参加的外交活动,以便保持他在国内的知名度;另一名非职业大使则认为,公共外交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取悦他想取悦之人,等等。参见文末参考文献[3]。
③见王海娟:《中国外交揭开神秘盖头》,《北京晚报》,2004-03-20。2004年5月23日,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先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作关于中国外交的专题演讲时,笔者通过“北外在线”(www.beiwaionline.com)对他进行了在线提问。他在回答笔者的问题时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④例如,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基本目标。”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8-3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