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设教”的现象学视域
A Phenomenological Decoding of "The Instructing According to the Sacred Way"
作者:余平;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7,(05):-101-11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观;神道设教;信仰;生存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任何意义上的"设教",总已经是由对神道的源始"信仰"所奠基的,前者任何时候都不过是后者的脱落形式。换言之,只是因为诉诸信仰之此在,依托于信仰的生存境域,圣人才可能在领有信仰的光辉中分享神道的神圣性,从而真正实现"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神道设教"乃中国古代文明最源始也最隐秘的生存方式。在这几个字中,流淌着王道的合法性之根据,蕴含着圣人的神圣性之滥觞,隐匿着整个意识形态延绵运作之秘密。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路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34.
[2]十三经注疏[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朱熹.周易本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马振彪.周易学说[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5]张善文.周易[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6]徐澍,张新旭.易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影印.
[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9]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10]吴兆基.周易[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11]朱子语类:三[C].四库全书本.
[12]蒂里希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1029.
[13]舍勒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
[14]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97.
[15]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49.
①将“认识”与“信仰”混为一谈,按德国著名现象学家舍勒的看法,乃是源于“一个冥顽不化的偏见,即:一种信仰基于证明,毁于证明”。“科学往往只是一种宗教信仰的掘墓人,而决不是一种宗教信仰的死亡原因。宗教诞生、生长又消亡;它们是不会被证明和被反驳的。”(《舍勒选集》第966页,上海三联)
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观”与“视”实乃“一义之转移,本无二音也,而学者强为分别,乃使周易一卦而平去错出,支离殆不可读,不亦固哉”(《说文解字注》,第408页)
③生存作为“活着”,只是一个现成的对象性事实,而作为存在之显象,乃是人作为能在之“在”的源始现象。详见拙文:“海德格尔的良知之思”第一部分,《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①“一个对象的显摆成形,一个专题域的形成圈定,这本身就始终意味着,那使对象聚集为对象,专题成形为专题的非对象非专题的、被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命名为‘匿名域’、‘境域’、‘存在之实事’等等的退场和隐匿。”参见拙文:《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伦理境域》,《哲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①笔者以为,更富“思意”的译法是张祥龙先生的“缘在”。对“此在”更深细的现象学思考,请参见拙文:“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伦理境域”,《哲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②经近代学者的考证,已基本证实了《易经》(卦形、卦辞和爻辞)乃周朝初年的作品,而《易传》(彖、象、系辞、文言等“十翼”)的创作年代则要晚得多。“因此,对本世纪研究《易经》的学者来说,经、传的分别已经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第3页)
③这绝不是说“卦形本身”就毫无意义,正像绝不能说“代数本身”毫无意义一样。另外,这也绝不是说,现成的卦爻辞对于抽象复杂的卦形系统来说是“唯一的”,正如有的学者已指出的那样:“春秋前期的各种筮占体系,其卦象卦名已基本统一,但卦爻辞体系不同,《周易》实际上是在卦爻辞体系上与其他易法相区别的”。(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第23页)然笔者这里无意去涉足这个大专题。
①笔者按:卦辞中的这个“观”字与其他“观”字甚至在读音上也是有区别的:“卦名之‘观’去声,而六爻之‘观’皆平声。”(《朱子语类.三》第1596页)
③除上述两种主要诠释外,还有一些“另类”的诠释,如“盥而不荐,是祭不终礼也。孚读为浮,罚也,此谓鬼神之罚也……祭不终礼,是慢鬼神,鬼神将重罚之,故曰:盥而不荐,有孚颙若”(高亨:《周易古今注》第73页);“祭礼时倾酒灌地而不献人牲,因为用作祭礼的俘虏长得高大”(吴兆基:《周易》第81页);等等。
①“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论语.八佾》中的这句话是马融、王弼等人诠释“盥而不荐”的基本依据。这个依据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对此依据的“阐释学扩张”上。孔子为何不要观“既灌而往者”?是因为盥盛而荐简吗?这种解释等于没有解释,因为需要问的实质上正是孔子“为什么”观盥之盛礼而不观简之荐礼?盥盛而荐简,这是一个现成的经验事实。然晦暗不明的是,孔子点出这个事实的意义何在?仅仅在于无意义地复述它?或者仅仅在于凸现盥之“盛大”和荐之“简约”以便“教化”人们要“观盥而不观荐”吗?如果是这样,何不干脆取消“荐”?笔者以为,钱穆先生基本上道出了事情的“意义”:“孔子不赞成鲁之逆祀,故于禘祭不欲观。但亦不欲直言……自灌以往即不欲观,无异言我不欲观有此禘礼。”(钱穆,《论语新解》第63页,三联书店,2002)这就是说,孔子实际上不仅不欲观荐,而且也不欲观“灌”,只是“不欲直言”而已。观与不观的实质在于“鲁之逆祀”这种生存境域或生存之观。因此,孔子的观与不观同盥之盛大或简约与否没有关系。由于是“逆祀”,所以意味着传统生活“共在”的信仰世界已经缺席,即令灌礼如何盛大也无济于事;由于是“逆祀”,所以意味着孔子仍持守着那个正在淡出的信仰世界,并且以“不欲观”的方式归属于或生存于这个信仰的世界。
①“‘见证’一方面意味着一种证明,但同时也意味着:为证明过程中的被证明者担保。人之成为他之所是,恰恰在于他对本己此在的见证。在这里,这种见证的意思并不是一种事后追加的无关痛痒的对人之存在的表达,它本就参与构成人之此在。”(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第39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