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护的判教与道次第思想
Santaraksita's Judgment of Buddhism and the Concept of Gradual Path
作者:尹邦志;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7,(05):-93-10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寂护;判教;道次第;《中观庄严论》;藏传佛教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藏佛教的亲缘关系——吐蕃僧诤在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影响(06CJ004)
中文摘要
"道次第"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核心概念,体现在佛教修行的见、修、行、果等各个方面。寂护作为印度佛教的集大成者,在"见次第"方面树立了典范。他把有部、经部、唯识、中观思想按次第排列,为佛教徒的见地修证搭建了步步升进的阶梯。他把中观思想彻底地贯彻在教判之中,奠定了西藏佛教教理判摄的基本格局。受其影响,"中观"、"渐修"等词汇成了藏传佛教的重要标识。
参考文献
[1]克珠群佩.藏传佛教道次第概述[J].中国藏学,2005,(2).
[2]全知麦彭仁波且.中观庄严论释[M].索达吉堪布,译.内部资料.
[3]罗劲松.中观庄严论评介[J].法音,2006,8.
[4]大毗婆沙论:一三六卷[Z]∥大正藏:27卷.
[5]贡却亟美汪波.宗义宝鬘[M].陈玉蛟,译.台北:法尔出版社,1988.
[6]高崎直道.唯识思想[M].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
[7]帕绷喀讲述,贤慧智笔记整理.道次第笔记.佛教法幢[M].香港:天马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
[8]喜饶嘉措.开西藏最初的道次第及自续中观先河者——莲花戒阿阇黎[DB/OL].藏人文化网.
[9]太虚.竟无居士学说置疑[C]∥黄夏年主编,近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太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0]太虚.再论大乘三宗[C]∥黄夏年主编,近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太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①学术界一般把中观派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以龙树、提婆为代表。中期以佛护、清辨、月称等人为代表,以《中论》的注释为基本方法,由论证方法分为自续派与应成派,进行空、有的激烈论辩。后期中观派有三点特色:龙树与法称知识论的平行影响;以“自续派”为主流思想;空有调和。如日本学者梶山雄一所说:“(彼)欲将瑜伽行派之学说吸收于中观体系中,后期中观派乃成为可谓是‘瑜伽行中观派’的一种综合学派,此为其特色”。梶山雄一:《中观思想》,李世杰译,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24-25页。
①有部有所谓五位五十五法的分类──以“色”、“心”、“心所”、“不相应行”为有为法,“虚空、择灭与非择灭”属无为法。其中“虚空”由于是无障碍、无所为而为“无为法”;“择灭”则由于智慧力、抉择、证解脱涅槃而为“无为法”,乃至“不藉择力而得之灭,但以缘阙使法不生”名“非择灭”的“无为法”。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洪氏出版社,1977年,64页。
②现代学者在阐述寂护对有部“无为法”与“极微”的批判时使用了形而上学的语言。如一乡正道于《中观庄严论之研究》中将寂护对有部“无为法批判”归为“时间的实在物批判”,并将“极微”归为“空间的实在物批判”中的“非遍在者批判”──此二者同为“有关外界实在物的检讨”(Lopez,A Study of Svaatantrika,Snow LionPublication,1987,p.357)。也有人将二者分别对应于“形上实体论”与“元素实在论”(曹志成:《寂护对有部“实在论”以及“有相唯识”与“无相唯识”的“形象”(行相)说之批判的探讨》,台湾,圆光佛学学报第五期(2000.12),p.230)
①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有部的三种无为法也许有形而上学化的倾向。如日本学者水野弘元的见解:首先,就无为法而言,原始佛教虽亦有之,但用词与字义,皆与有部无为法的定义、精神有段距离。第一点:原始佛教的“无为”是用于烦恼的“对治”而与实践修道有关,而阿毗达磨的有部则是以纯知性理论探讨诸法的存在,因而使“无为法”变成一种形上存在。第二点:《阿含经》中的无为,即是依三十七菩提分等修行所到达的涅槃,“这是灭除三毒等一切烦恼,无执着,清净解脱的境地,是不老不死而坚牢不坏,无苦安稳的究竟理想境界”,而非有部“永远存在”的“实体”。第三点:在《阿含经》中,“无为”的概念被放在不同于有为世间的向度──“涅槃”上,但在阿毗达磨的有部中,“无为”则是无变化的存在,被放在与变化存在的有为法相同之向度上。(水野弘元,《佛教理论研究》,2000年,台北:法鼓出版社,516、519、521页)。用形而上学的语言来“格义”或进行比较哲学的研究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要复述寂护的教义,也许还是用原著中的对“一”与“多”的批判来理解要简洁一些。
①大正藏31册,75页下。另一方面,寂护的极微三种说法十分类似于调伏天《唯识二十论释疏》的解释,其解说如下:彼偈颂之意思有三点:(1)色等粗物不是作为一的境;(2)多极微在有中间处时不是境;(3)这些极微无间隙而存在时不是境。极微因此不成立。……见曹志成,《寂护对有部“实在论”以及“有相唯识”与“无相唯识”的“形象”(行相)说之批判的探讨》,台湾,圆光佛学学报第五期(2000.12),p.23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