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宏开.试论“邛笼”文化与羌语支语言[J].民族研究,1986,(2).
[2]孙宏开.“邛笼”考[J].民族研究,1981,(1).
[3]夏格旺堆.西藏高碉建筑刍议[J].西藏研究,2002,(4).
[4]邓廷良.嘉戎族源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6,(1).
[5]杨嘉铭.四川甘孜阿坝地区的“高碉”文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8,(3).
[6]徐学书.川西北的石碉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2004,(1).
[7]林俊华.丹巴县特色文化资源调查[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8]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M].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254-253.
[9]马长寿.嘉绒民族社会史[C]∥马长寿民族学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9-130.
[10]庄学本.西康丹巴调查[J].西南边疆:昆明第六期,1939:19.
[11]黎光明,王光辉.川西民俗调查记录1929[M].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5:177-182.
[12]蓝铣.西康小识:续[J].康藏前锋,1933,(2):34-35.
[13]李亦人.西康综览[M].正中书局印行,1947.
[14]杨中华.西康纪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495.
[15]杨仲华.西康之概况[J].新亚细亚,1931,1:5.
[16]李元福.康南沿边十七族[J].边疆通讯,1945,3:9.
[17]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编.西藏见闻录[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油印本,1978:18.
[18]刘如虎.青海西康两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9]耿直.千碉之国的诱惑[J].民间文化旅游杂志,2002,(1).
[20]洛克.黄教喇嘛的土地[J].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24,(4).
[21]李绍明,周蜀蓉选编.葛维汉民族学考古学论著[C].耿静,译.成都:巴蜀书社,2004:19-21.
[22]T.Torrance,Notes on the W est Ch ina Aboriginal Tribes[J].in Journal of the W est Ch ina Border Research Soc iety,Vol.5,1932.
[23]李星星.藏彝走廊的历史文化特征:续[J].中华文化论坛,2003,(2).
[24]邓廷良.石碉文化初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25]任乃强.四川上古新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6]邓少琴.西康木雅西吴王考[C]∥邓少琴西南民族史地论集,成都:巴蜀书社,2001:691-693.
[27]王载波.“壳”中的羌族——浅谈桃坪羌寨的防御系统[J].四川建筑,2000,(5).
[28]任浩.羌族建筑与村寨[J].建筑学报,2003,(8).
[29]彭代明.试论邛笼建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30]陈波.作为世界想象的“高楼”[J].四川大学学报,2006,(1).
[31]彭代明,唐广莉,等.浅谈黑虎、桃坪羌碉的战争功能与审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32]李香敏,曾艺军,等.羌寨碉楼原始与现代理念的共鸣[J].四川工业学院学报,2001,(2)
[33]马长寿.氐与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208-211.
[34]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M].台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2002:18-19.
[35]张昭全.羌寨碉楼[J].四川统一战线,1994,(8).
[36]彭陟焱,周毓华.羌族碉楼建筑文化初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37]刘荣健.神秘的“东方古堡”[J].上海消防,2003,(7).
[38]张昌富.乾隆平定金川对嘉绒文化的影响[J].西藏艺术研究,1995,(2).
[39]牟子.丹巴高碉文化[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0]骆明.藏民的石碉房[J].中国房地信息,2000,(1).
[41]杨嘉铭.千碉之国——丹巴[M].成都:巴蜀书社,2004.
[42]徐平,徐丹.东方大族之谜——从远古走向未来的羌人[M].知识出版社,118-122.
[43]霍巍.西南天地间——中国西南的考古、民族与文化[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6:256-262.
[44]王清贵.北川羌族史略[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川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88-191.
[45]伍非百编.清代对大小金川及西康青海用兵纪要[G].1935,铅印本.
[46]张先得.川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石房建筑[J].古建园林技术,2004,(1).
[47]李家骥.群碉觅古[C]∥.冉光荣,工藤元男.四川岷江上游地区历史文化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48]保罗.从藏东康区住宅形式谈藏族住宅建筑艺术的沿革[J].西藏研究,1996,(2).
[49]朱普选.西藏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J].西藏民俗,1999,(1).
[50]杨永红.西藏宗堡建筑和庄园建筑的军事防御风格[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5,(4).
[51]杨永红.囊赛林庄园的军事防御特点[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5,(1).
[52]任新建.“藏彝民族走廊”的石文化[J/OL].文章来源:中国藏学网.
[53]杨嘉铭.丹巴古碉建筑文化综览[J].中国藏学,2004,(2).
[54]多尔吉.嘉绒藏区碉房建筑及其文化探微[J].中国藏学,1996,(4).
[55]马宁,钱永平.羌族碉楼的建造及其文化解析[J].西华大学学报,2006,(3).
[56]李绍明,冉光荣,周锡银.羌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360-361.
[57]孙吉.甲居藏寨民居建筑及其与自然环境之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58]尹浩英.永驻心灵的丰碑——浅谈桃坪羌碉[J].民族论坛,2004,(11).
[59]张昌富.嘉绒藏族的石碉建筑[J].西藏研究,1996,(4).
[60]才旦.藏族建筑艺术浅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61]庄春辉.川西高原的藏羌古碉群[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4,(5).
[62]张离可.羌族民居浅析——黑虎羌碉[J].重庆建筑,2004,(S1).
[63]韦维.千碉之国[J].中国西部,2005,(10).
[64]宋兴富,王昌荣,等.丹巴古碉群现状及价值[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65]季富政.中国羌族建筑[M].成都:西南交大出版社,2000.
[66]梦非.相约羌寨[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108-109,112-118.
[67]张世文.亲近雪和阳光——青藏建筑文化[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184-189.
[68]刘晓平.藏、羌建筑形式在环艺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69]杨春风,万奕邑.西藏传统民居建筑环境色彩与美学[J].中外建筑,1999,(5).
[70]谭建华.中国西部墨尔多神山下的“千碉之国”——世界建筑艺术遗存[J].中外建筑,2004,(6).
[71]周锡银.独特精湛的羌族建筑[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4,(2).
[72]杨嘉铭.康巴民居管窥[J/OL].文章来源:中国藏学网.
[73]管彦波.西南民族住宅的类型与建筑结构[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
[74]周小林,杨光成,等.中国碉楼群旖旎的“城堡”[J].民间文化旅游杂志,2003,(6).
[75]石峰.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类型及其形成原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76]张国雄.中国碉楼的起源、分布与类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77]琳达.“神秘的东方古堡”——桃坪羌寨[J].建筑知识,2005,(6).
[78]刘亦师.中国碉楼民居的分布及其特征[J].建筑学报,2004,(9).
[79]罗徕.羌族民间艺术与川西北高原文化[J].装饰,2004,(12).
[80]康.巴杰罗卓,泽勇.从藏族东康区住宅形式谈藏族住宅建筑艺术的沿革[J].西藏大学学报,1995,(4).
[81]李明,袁姝丽.浅论丹巴甲居嘉绒藏寨民居[J].宜宾学院学报,2004,(4).
[82]辛克靖.风格崇高的藏族民居[J].建筑,1994,(3).
[83]黄禹康.拂去尘埃看卓克基土司官寨[J].建筑,2006,(2).
[84]陈学志.卓克基土司及土司官寨——兼谈嘉绒藏族民族建筑的一些特点[J].西藏研究,1999,(1).
[85]拉尔吾加.嘉绒藏区的古碉堡[J].中国西藏:中文版,1994,(5).
[86]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编.阿坝文物览胜[Z].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87]张先进.嘉绒藏寨碉群及其世界文化遗产价值[J].四川建筑,2003,(5).
[88]陈颖,张先进.四川藏寨碉楼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丹巴县中路——梭坡藏寨历史与现状[J].学术动态,2005,(2).
[89]卢丁,工腾元男,主编.羌族历史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01-103.
[90]郑莉,陈昌文,胡冰霜.藏族民居——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对嘉戎藏族牧民民居的宗教社会学田野调查[J].西藏大学学报,2002,(1).
[91]徐君.梭坡藏族田野考察报告[R]∥.郎维伟,艾建,主编.大渡河上游丹巴藏族民间文化调查报告.成都:四川省民族研究所,2001.
[92]郎维伟.巴底藏族田野考察报告[R]∥.郎维伟,艾建,主编.大渡河上游丹巴藏族民间文化调查报告.成都:四川省民族研究所,2001.
②参见杨嘉铭:《千碉之国——丹巴》,巴蜀书社,2004年,《四川甘孜阿坝地区的“高碉”文化》,《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李星星:《藏彝走廊的历史文化特征(续)》,《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
①分别见:《川康边政资料辑要》,1940年铅印本,第24、44页;《康藏民族杂写》,《康藏研究》1949年第26期;《西康人民风俗纪要》、《宁属各县概况调查》,《川边季刊》1卷2期,1935年6月,第105、194页;《松潘社会调查》,《川边季刊》1卷4期,1935年12月,第208页;《丹巴县政一瞥》,《川边季刊》1卷3期,第203页,1935年9月;《西康风土政治概要》,《新西康》(南京)第5期,1930年,第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