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表时间和原因的关联性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Temporal and The Causal Meaning of"Yin" (因)
作者:周俊勋;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7,(05):-23-3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凭借语义;时间性;持续语义;有界化
Key words: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历代笔记小说俗语言研究”(02JAZJD750.11-44012)
中文摘要
"因"从"凭借"义产生出表时间和原因的意义。表时间义是其词义发展的桥梁,但它有时与引进条件有联系,有时又与引进原因有歧义。这种不稳定性正是观察其词义演变的一个窗口。"因"表时间既与动词结构的语义有关,又与动词的时间性有关。时间有先时、同时之分,它们分别与动词结构语义的"持续"和"有界化"结合成为制约"因"词义变化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Paul J.Hopper&Elizabeth Closs 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J].中国语文,1995,(1).
[3]蒋绍愚.《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口语词[G]//近代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李亚明.《太平广记》词语小札[J].古汉语研究,1993,(4).
[6]周志锋.《太平广记词语小札》商榷[J].古汉语研究,1995,(1).
[7]李亚明.学术回应[J].古汉语研究,1997,(4).
[8]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52.
[9]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7.
[10]Bernard Comrie.Aspec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17-18.
[11]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384.
[12]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13]胡敕瑞.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断标准[J].中国语文,2005,(3).
[14]帅志嵩.中古汉语[+完成]语义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6.
①据统计“以+宾语”组成的介词结构放在谓语动词的前后比例大致为3 1。“以+宾语”表动作行为依据的条件主要用在谓语动词前,而表动作的时间可在前可在后。见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第130、150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
①何乐士指出“以”表时间在《左传》中出现19例,12例放在谓语动词前,7例放在谓语动词后。见《左传虚词研究》第171页。
②例子中的“其”都作子句的主语,用法与例(21)“赵?”之“赵”相同。子句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性结构,如例(22)的“孤之国乱”。参见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第129页,语文出版社2003年。
③有时本身只表时间的词语出现这种语义特征也可有“趁”义。“即”在《史记》中主要表动作发生的时间,有“当……”之义,如《史记.孝文本纪》:“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当后面的名词表达的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的语义时,也可以理解为“趁”,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今时不师文而决于武力,愿陛下遂从时毋疑,即群臣不及谋。”参见何乐士《史记语法特点研究》第166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
①见Grammaticalization,p.180,但汉语中“为”的用法与此略有不同。
③Schlieben-Lange.The history of subordination from Old French to Modern French[C].Unpublished paper presentedat the nith International Comference on Historical Linguistics.Rutgers Unicersity,1989.转引自Alice C.Harris&Lyle Campbell.HistoricalSyntax in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M].Cambridge Unicersity Press,199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