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丧”起源新论
A New Finding of the Origin of 3 Year Mourning Custom
作者:方述鑫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2,(02):-98-10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三年之丧;高宗谅阴;殷墟卜辞;衣祀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三年之丧”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但是当时并未真正实行过。殷代和西周也未实行过“三年之丧”。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普遍实行的是一种"既葬除丧"的短丧。《尚书·无逸》所谓"高宗谅阴,三年不言",是指高宗诚信地进行衣祀,阴即衣祀。三是虚数,三年是指殷代的一个衣祀年。殷人从武丁到帝乙、帝辛时代一直在举行衣(殷)祀,即系统的周祭。春秋时期孔子等人结合殷代的周祭,将当时通行的"既葬除丧"的社会习俗加以规范理想化的改造,就演变成了后世儒家尊奉的"三年之丧"这种丧服制度中的最高礼仪。
参考文献
[1] 傅斯年.周东封与殷遗民[J].史语所集刊四本三分,1934.
[2] 胡适.说儒[J].史语所集刊四本三分,1934.
[3] 郭沫若.青铜时代·驳《说儒》[A].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36-440.
[4] 郭沫若.长安县张家坡铜器群铭文汇释[J].考古学报,1962,(1).
[5] 黄瑞琦."三年之丧"起源考辨[J].齐鲁学刊,1988,(2).
[6] 顾洪.试论"三年之丧"起源[J].齐鲁学刊,1989,(3).
[7] 郑玄注.尚书·无逸[M].礼记·丧服四制[M].
[8] 刘宝楠注.论语正义·宪问[M].
[9] 朱熹.论语集注卷七[M].
[10] 马融注.尚书·无逸[M].
[11] 李民.高宗“亮阴”与武丁之治[J].历史研究,1987,(2).
[12] 徐中舒.先秦史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1992,306-307.
[13] 岑仲勉.“三年之丧”的问题[J].东方杂志第42卷第15期,1946,8.
[14]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395,397,645.
[15] 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6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