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及其信仰传入中国时代考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Name of and Faith in Ti-tsang to China
作者:尹富;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6,(02):-63-7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地藏菩萨;地藏信仰;中土译经
Key words: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2003年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俗信仰分类研究”(02JAZJD75011-44016)
中文摘要
在地藏菩萨及其信仰传入中国的时代问题上,学界存在较多争议。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考察,可以发现:由地藏菩萨发展出地藏信仰,经历很长时间,二者的传入并不是同时的。早在三国时期,地藏菩萨的名号可能已经传入中国,最早提到地藏菩萨的经典应是曹魏安法贤所译《罗摩伽经》,该经为《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早期译本。而宣扬地藏信仰的经典传入相对较晚。今《大正藏》中所收《金刚三昧经》虽有宣扬地藏信仰的内容,但它并不是四世纪中叶已被著录的同名经典,而是出自初唐人的伪托。因此,翻译于北齐天保九年(558)的《须弥藏经》应算是中土有确切翻译时间的最早宣扬地藏信仰的经典,虽然《大方广十轮经》的传入时代可能更早一些。
参考文献
①日本学者真锅广济即持此种看法,见氏著《地藏菩萨の研究》,京都:三密堂店,1960年版,14-15页。
①关于此词的解释,可参考望月信亨主编《望月佛教大辞典》,东京:世界圣典刊行协会,1973年版3597页中。他并认为不空所译的《八大菩萨曼荼罗经》中的Ks仭harana亦地藏之梵号,Ks仭指地,harana有含摄之意。此外,矢吹庆辉认为Ksitikosa也是地藏之意,见《三阶教之研究》651页。
②本文引《大正藏》原文时,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一些断句作改动,若非必要,不一一说明。
③隋.法经《众经目录》卷1《大正藏》55册119页下。另,“乞伏仁”当为“乞伏国仁”,乃西秦开国之主,其在位时间为公元385年至388年。再,本文所据历代年号及起讫时间,无特别说明,均据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修订本,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④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4著录圣坚译《方等主(王)虚空藏经》八卷时云:“亦云《虚空藏所问经》,一名《劝发菩萨庄严菩提经》。或五卷,是《大集虚.空藏品》异译,见《晋世杂录》及《法上录》。云与《罗摩伽经》同本,非也。”见《大正藏》55册,518页上。
①宋.志盤《佛祖统纪》卷36,见《大正藏》49册,342页中。另,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14还提到汉灵帝建宁元年(168),有北天竺僧人名支法领,曾与人译出《四分戒》等经律,但此支法领并非带来《华严经》者。见《大正藏》49册,604页上。
②英国学者渥德尔(A.K.Warder)认为,《华严经》等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主要契经象是在公元三世纪编造的。“固然在某些例子上后来有所附益和修改,但公元四世纪哲学家们有讨论它们的著作,公元三世纪有其中一部分和四世纪时一部很长的大经集(按:指《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汉语翻译可以确证我们的年历编排。”见渥德尔著《印度佛教史》,王世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391页。
②《长房录》卷九虽将《金刚三昧经》等五部经附于北凉译经之后,但其后的说明中并没有肯定它们即北凉译经。这一说法的始作俑者乃《大周录》,该录卷十一在列举五部经后,明确指出它们为北凉时译,其后各藏录均因之。分别见《大正藏》49册85页上;55册,439页下。另,从《开元录》始,此经卷数亦有两卷一说。
④有趣的是,“本觉”、“九识”等名词在被判为疑伪的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龙树菩萨造《释摩诃衍论》中广为运用。《大乘起信论》一卷,有人云梁武帝时天竺三藏真谛译勘,又有人云大同四年(538)出陆元哲宅,种种情况十分可疑,故《法经录》将其判入疑惑。见法经《众经目录》卷5,142页上。《释摩诃衍论》的疑伪情况见下文。
⑤见《大正藏》49册105页上,译者作鸠摩什波,与筏提摩多应是一人。
①刘素兰女士对《金刚三昧经》的相关考证及论断请参看《中国地藏信仰之研究》22页,41-43页。
②《长房录》卷十三虽将该经收入“大乘录入藏目”中,但在该目之首,费长房曾声明自己“未觌经身,犹怀惟咎,庶后敏达贤智共同扇簸糠粃乎!”所以入目之经是否现存,费氏是不清楚的。见《大正藏》49册109页中。另,《祐录》、《长房录》以个人之力而成,对所录经论未能详考其有无,可以理解,但《法经录》以众人之力编成,且受国家之资助,其录《金刚三昧经》等134经入录仅凭“古录备有,且义理无违”(见《大正藏》55册122页上),不考察各经之有无,实不可理解。
③《开元录》卷19“入藏录上”云:“《金刚三昧经》二卷(或一卷),二十七纸。”表明此经当时已存在。见《大正藏》55册688页下。
④参看高丽.一然《三国遗事》卷4“元晓不羁”条,见《大正藏》49册1006页上。
⑤义湘生平事迹请参看《三国遗事》卷3,见《大正藏》49册994页中-下
①据真锅广济研究,在《高僧法显传》、《大唐西域记》、《南海寄归内法传》等等中国僧人前往印度求法所写的游记中,都没有有关地藏信仰的记载。同时,在西方学者的考古报告中,地藏菩萨多出现在八大菩萨曼荼罗、五佛五菩萨曼茶罗中,这一现象表明,似乎在公元五世纪至八世纪以前的印度佛教石窟遗迹中,并没有单尊的地藏菩萨像,而只有在密教造像中才能见到地藏。与真锅广济这一研究结果可以相互印证、补充的是,唐初高僧法琳在《辩正论》卷五中提及六位“功被生灵,泽均彼此”的大菩萨时,云:“文殊屈迹于当世,弥勒补处于未来。观音普现色身,惠覃遐劫;地藏护持震旦,化洽无穷……”也特别指出的是地藏与中土的关系。参看真锅广济《地藏尊の研究》,京都:富山房害店,1976年版,14页;法琳《辩正论》卷5,见《大正藏》52册524页下。
②西义雄并认为地藏菩萨是最为粹正的“大悲阐提”菩萨,因为文殊、普贤、观世音等菩萨,本来是作为佛的候补者,在如来藏的“大悲阐提”思想出现以后,才成为不入涅榘的大悲菩萨。据此,他进一步指出地藏信仰在菩萨信仰中,是发展比较晚的。我认为,虽然地藏信仰发展比较晚,但地藏一开始并不是一位粹正的“大悲阐提”菩萨,他也曾作为佛的候补者出现。二氏对此问题的讨论请参看:望月信亨《佛教经典成立史论》,京都:法藏馆,1946年版489-490页;西义雄《地藏菩萨の源流思想の研究》,见氏编《大乘菩萨道の研究》,京都:平乐寺书店,1977年版129-134页。同时请参看庄明兴《中国中古的地藏信仰》21-23页。
④ 关于如来藏思想的产生及发展情况,请参看印顺法师《如来藏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修订版。
②《祐录》撰集于南齐建武年间(494-498)。另,隋法经等撰《众经目录》卷一在罗列了包括该经在内的100多部经后指出:“前一百三十四经,并是失译,虽复遗落译人时事,而古录备有,且义理无违,亦为定录。”(见《大正藏》55册,122页上)这表明在隋前该经已被著录。再,《大方广十轮经》在内容上与《须弥藏经》及《月藏经》多有关联,后两经是由北齐三藏那连提耶舍带人中土,并分别于天保九年(558)、天统二年(566)译出,则《大方广十轮经》的携入与翻译估计也在这些年前后。
[1]唐·道宣.释迦方志:卷下《通局篇第六》[M].范祥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109.
[2]刘素兰.中国地藏信仰之研究[Z].台湾新竹: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2002年度硕士论文(未刊).
[3]庄明兴.中国中古的地藏信仰[M].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9.24-28.
[4]隋·阁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33、卷40[A].大正藏:3册[Z].808,840.
[5]后魏·勒那摩提译.究竟一乘宝性论:卷4[A].大正藏:31册[Z].839上.
[6]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4[A].大正藏:55册[Z].
[7]隋·翻经沙门与学士撰.众经目录:卷2[A].大正藏:55册[Z].
[8]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5[A].大正藏:49册[Z].
[9]开元释教录:卷4[M].大正藏:55册[Z].518.
[10]佛说罗摩伽经:卷上[A].大正藏:10册[Z].851,856.
[11]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A].大正藏;9册[Z].
[12]梁·慧皎.高僧传:卷5[M].汤用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
[13]唐.新罗国沙门元晓.金刚三昧经论:卷下[A].大正藏:34册[Z].1001.
[14]北凉.失译.金刚三昧经[A].大正藏:9册[Z].374.
[15]唐.净觉集.楞伽师资记:卷1[A].大正藏:85册[Z].1285.
[16]永超.东域传灯目录[A].大正藏:55册[Z].1158.
[17]宋.赞宁.宋高僧传:卷4[M].范祥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18]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45[A].大正藏:54册[Z].604-605.
[19]大方广十轮经:卷1[M].大正藏:13册[Z].684.
[20]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方等如来藏经[A].唐.不空译.大方广如来藏经[M].大正藏:16册[Z].
[21]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16[M].大正藏:12册[Z].459.
[22]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M].大正藏:16册[Z].487.
[23]高崎直道.大乘经典发达史[A].平川彰,梶山雄一,高崎直道.讲座.大乘佛教1.———大乘佛教とは何か[C].东京:春秋社,1986.82.
[24]聶士全.地藏信仰與金地藏研究述評[J].法音,1996,(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