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蜀地水利史迹探论
On the Historical Remains of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in Early Sichuan
作者:彭邦本;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7,(06):-87-96+14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大禹;李冰;古蜀;水利史;道法自然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4年度项目“古蜀文明与华夏的互动进程及其历史记忆研究”;;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巴蜀文化通史》“农业与水利文化卷”阶段性成果
中文摘要
从大禹治水到李冰兴建都江堰,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不仅展示了上古蜀地水利的史迹脉络和独特成就,而且折射出凝聚其间的"道法自然"的深邃文化理念,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C]∥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世本(秦嘉谟辑补本)[M].世本八种,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361.
[3]徐中舒.论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与城乡对立等有关问题[J].中国文化,17,18(2001合刊).
[4]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四川新津宝墩遗址的调查与试掘[J].考古,1997,(1).
[5]中日联合考古调查队.四川新津宝墩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8,(1).
[6]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四川省都江堰市芒城遗址的调查与试掘[J].考古,1999,(7).
[7]江章华,李明斌.古国寻踪——三星堆文化的兴起及其影响[M].成都:巴蜀书社,2002:62-67.
[8]李明斌,陈云洪.温江鱼凫村遗址1999年度发掘[R]∥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成都考古发现(1999),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9]刘向.新序.杂事第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谭继和.禹文化西兴东渐简论[C]∥李绍明等主编.夏禹文化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0.
[11]彭邦本.禹族西兴东渐及其在黄河中下游的活动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2003,(1).
[12]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M].卷六下引,皇清经解续编本.
[13]王引之.经义述闻[M].四部备要.经部.北京:中华书局据自刻本校刊.卷三,16-17.
[14]重庆市博物馆.四川嘉陵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考古,1983,(6).
[15]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渠江流域古遗址调查简报[J].四川文物,2005,(6).
[16]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2003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4,(9).
[17]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罗家坝遗产笔谈[J].四川文物,2003,(6).
[18]蜀王本纪[G]∥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本,北京:中华书局,1958。
[19]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王国维.《水经注》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1]彭邦本.早期蜀史诸代的并存、相继关系及其共主秩序考略[C]∥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
[22]张勋燎.古代巴人的起源及其与蜀人、僚人的关系[C]∥南方民族考古:一,1987.
[23]林春.宜昌地区长江沿岸夏商时期的一支新文化类型[J].江汉考古,1984,(2).
[24]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成都十二桥商代建筑遗址第一期发掘简报[R].文物,1987,(12).
[25]蒙默等.四川古代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32.
[26]四川大学博物馆等.成都指挥街周代遗址发掘报告[C]∥南方民族考古:一,1987.
[27]王毅.从考古发现看川西平原治水的起源与发展[C]∥罗开玉,等.华西考古研究:一.成都:成都出版社,1991:146-171
[28]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15.
[29]徐中舒.论巴蜀文化[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2,154-155.
[30]司马迁.史记.河渠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①四川省水利电力厅都江堰管理局:《都江堰史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谭徐明著:《都江堰史》,科学出版社,2004年。后者虽已涉及李冰筑都江堰以前的蜀地水利史迹,但颇简略。另外,上世纪90年代初,王毅先生曾就当时所见的一些考古资料对古蜀治水史迹作过探讨,详其《从考古发现看川西平原治水的起源与发展》,载《华西考古研究(一)》(罗开玉、罗伟先主编),成都出版社,1991年。
②参见黄万波等:《巫山猿人遗址》,海洋出版社,1991年;裴文中等:《资阳人》,科学出版社,1957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四川文物考古工作十年》,载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十年》,第251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李宣民等:《铜梁旧石器文化之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1年)第19卷第4期;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等:《资阳县鲤鱼桥旧石器地点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3年第3期;张森水:《富林文化》,《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年)第15卷第1期;晏德忠:《攀枝花市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四川文物》1988年第1期。
①参见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试掘简报》,载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成都考古发现(2000)》,科学出版社,2002年;王仁湘、叶茂林:《四川盆地北缘新石器时代考古新收获》,载李绍明等主编:《三星堆与巴蜀文化》,巴蜀书社,199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广元市张家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与试掘》,《考古》1991年第9期;叶茂林:《广元市邓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年)》,文物出版社,199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四川绵阳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0年第4期。
②李学勤:《论公盨及其重要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同期所载裘锡圭、朱凤瀚、李零三文关于此器年代的观点也大体同此。
③记载西周早期历史的《诗经.大雅.文王有声》颂云:“丰水东流,维禹之绩。”《小雅.信南山》亦咏道:“信彼南山,维禹甸之。”不仅如此,《商颂.长发》也追颂说:“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商颂.殷武》则称“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考订历史文献,应将成书年代的确定和其资料来源的追溯区分开来。异言之,古籍成书年代可能较晚,而其资料的来源却可能甚早。《商颂》是周代宋国贵族祭祀其商王室祖先的颂歌,故这些颂歌的产生传承,应渊源有自,颇为久远,至少其歌咏的内容素材应是从商代直接流传下来的。碑藏重庆三峡博物馆。碑文及其考释详见魏启鹏:《读三峡新出东汉景云碑》,《四川文物》2006年第1期。
②参见徐中舒:《先秦史论稿》,第23,31—33页,巴蜀书社,1992年;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第35-4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第124—13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①近年的考古发掘不仅揭示了虞夏之际宝墩文化古城聚落群的存在,而且在成都市区还发现了此期的干栏式建筑遗迹,为成都十二桥商周时期大型干栏式宫殿建筑群遗址找到了本地技术来源,证明早在4000年前,川西平原上一些低湿临水之地也已得到了开发。参阅江章华、李明斌:《古国寻踪———三星堆文化的兴起及其影响》第83页。
②《蜀王本纪》通常传为西汉扬雄所撰,徐中舒先生考证认为其作者应是蜀汉谯周(详氏著:《论巴蜀文化》,第138-14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但徐先生和蒙文通先生、郑德坤先生等都指出,该书收集了蜀地悠久的历史传说(另详见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第35-49页;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第20页,巴蜀书社,2004年),所以仍然是我们研究先秦四川历史需要参考的重要传世文献。
①大禹与后来的蜀史诸代,因年湮代远,载籍失传,关系已不清晰。文献和考古资料反映,四川地区上古族群呈多元或曰多源并存、迁徙与兴替交错的动态组合格局。而其族群来源中,以川西北和川东两大方向尤其值得注意。大致说来,蜀地文献记载的先秦鱼凫氏和开明氏两大族群,即循川东水道辗转从长江中游或曰荆楚地区溯江而上者,而大禹等来自川西北方向的族群则主要以岷江等西部水系河谷顺势而下,故《蜀王本纪》等书明确记载大禹兴于川西北岷江流域。《史记.三代世表》也记西汉时仍居息于今云南大姚、姚安一带的蜀王自称为“黄帝后世”。《大戴礼记.帝系》云:“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同书《五帝德》篇和《世本》(张澍稡集补注本第83页)所载与之大致相同。《史记.五帝本纪》的相关记载兼采上述先秦文献之说而成。对于黄帝之子“青阳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的古老传说,唐司马贞《索隐》指出:“降,下也,言帝子为诸侯,降居江水、若水。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国也。”诸书提到的“江水”,即指岷江,若水则为今雅砻江。而“降下”或“降居”云云,反映从高原下徙盆地,此应为出于西北甘陕青一带古羌的黄帝族群支系沿横断山脉岷江等水系南下至于蜀地,在文献中留下的传说史影,说明先秦蜀地存在和繁衍着陆续来自川西北以至更遥远的甘青陕高原的古老族群。禹兴西羌及黄帝子青阳、昌意的传说,正是先民这一远古历程在蜀地和中原文献系统中留下的印记,并在近年营盘山等川西北考古遗址中得到印证。与之联姻的西陵氏、蜀山氏,从地名上看,则似为当地原有之土著族群。而本文下面将要论述的时代稍晚的蜀王蚕丛氏及杜宇氏等族群,也来自岷江上游地区,似应与上述更早的族群有一定渊源关系。在上古族群迁徙互动过程中,既有从四川盆地周边及域外徙入者,如上举各族群;也有因种种缘故由盆地底部平原迁返盆周或从盆地内徙出者,前者如传说中鱼凫氏“得仙道”而去和杜宇氏之“隐于西山”(《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大量石棺葬资料也揭示蚕丛氏东周时期已居于岷江上游,后者之显例则有禹族之西兴东渐于黄河流域,和秦举巴蜀后蜀王子泮所率族群之辗转徙于越南北方(详见徐中舒:《〈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王史迹笺证》,载氏著《论巴蜀文化》,第150-165页;蒙文通:《安阳王杂考》,载氏著《越史丛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3-81页)。而在上述漫长的多族群并存互动过程中,族群的重组以至逐渐融合为新的族群自难避免。因此,禹族东渐之际如在蜀地留有支系,当与西陵氏和蜀山氏等早期族群一样,渐已转融于后来之族群。
①参见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四川省考古五十年概略》,载文物出版社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第379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三星堆祭祀坑》,第9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
②徐中舒先生指出:“朱利原为藏语牧场之意……今四川甘孜地区还有一个地名称为朱倭,旧译为竹窝,这里就是一个牧区,正与汶山江源相同。”(见氏著《论巴蜀文化》,第141-142页)岷江上游久为羌藏民族聚居之地,羌早于藏,且多有融于藏族者,故藏语该词应沿自羌,朱利之族当与禹羌渊源相通。
①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商业街船棺、独木棺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第11期。另据媒体最近报道:2006年12月上旬,成都市蒲江县鹤山镇飞龙村盐井安居小区工地发掘了2座战国时期的船棺,出土铜器、竹器等珍贵资料,并发现了一支长约2米、上有彩绘的木船桨。上世纪90年代,已在距离上述船棺约50米处发现过船棺,此地应为一集中墓地,考古人员已将一块约200平方米的地围起来,作进一步的发掘(详《成都商报》2006年12月11日第14版《刮地三尺,同一工地又现船棺》一文)。各方面资料反映,船棺亦为巴人葬俗。但东周时期的成都、什邡、蒲江等地盛行船棺葬俗,此诸地正是四川盆地尤其川西平原上蜀国核心地带,在文化内涵上和时空范围上恰好与文献记载的古蜀开明王朝相应相当,显非偶然。
①《太平寰宇记》引《周地图记》云:“仪筑城,城屡坏不能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城乃得立。”(转引自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第131页注释⑩)此说初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三一引《华阳国志》佚文:“秦惠王(更元)十二年,张仪、司马错破蜀克之。仪因筑城,城终颓坏。后有一大龟从硎而出,周行旋走,乃依龟行所筑之,乃成。”类似记载又见于《古文苑.蜀都赋.注》引《益州记》、《太平御览》卷一六六引《九州志》。详见蒙文通:《越史丛考》,第66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