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寻:哲学视野中的诗学方法论
Zhixun: the Poetic Methodology in View of Philosophy
作者:孟庆雷;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7,(06):-66-7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中国诗学;诗学方法论;直寻;言意之辨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作为中国诗学创作的方法论,"直寻"的生成同传统的文化思想息息相关。从字源学、文化学的角度看,它包括"直"与"寻"两重意义,前者代表了自然的澄明状态,后者则体现了人为的创建努力,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二者整合成一种新的诗性思维方式,将诗学的灵性与哲学的思辨融合在一起,使诗学在形象直观中获得哲学反思的深度。
参考文献
[1]陈延杰.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2.
[2]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M].成都:成都古籍出版社,1982:22.
[3]武显璋.浅谈钟嵘的“直寻”说[J].文学遗产,1984,(2).
[4]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79.
[5]向长青.诗品注释[M].济南:齐鲁书社,1986:18.
[6]蒋袓怡.钟嵘的“滋味说”对我国诗歌发展的作用[J].杭州大学学报,1985,(4).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3.
[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9:80.
[9]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4:485.
[10]汉语大字典[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11]论语[M]∥诸子集成本.长沙:岳麓书社,1996:335,42,151.
[12]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7.
[14]荀子[M]∥诸子集成本.长沙:岳麓书社,1996:106.
[15]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6]楼宇烈.王弼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8]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12-14.
[19]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卷[M].上海:上海书店,1991:658-659.
[20]郁沅.魏晋南北朝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1]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254.
[22]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95.
[23]张少康.《文心雕龙》神思论——论文学的构思与想象[C]∥文心雕龙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50-46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