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解”与人生困境的解脱——以《庄子》注疏为考察对象
'Xuanjie' and Transcending Problems of Life:a Review of the Annotations of Zhuangzi
作者:李瑄;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6,(03):-69-7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悬解;适性;空幻;修身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启动项目
中文摘要
《庄子》中“悬解”的提出,与解脱死亡焦虑相关。历代注家由于思想背景的不同,在解释这个问题时表现出较大差异;从其总体倾向出发,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得“性命之情”即“适性”阐释“悬解”;二是用佛家“空幻”观念来看待世界、理解生死,从而解释“悬解”;三是站在儒学立场上,把“悬解”理解为高超的儒家道德修养境界。
参考文献
[1]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归有光,文震孟.南华经评注[M].严灵峰.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第19册[Z].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
[3]李贽.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李贽.庄子解[M].严灵峰.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第18册[Z].台北:艺文印书馆,1964.
[5]龙树著.鸠摩罗什译.中论[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0册[Z].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
[6]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陆长庚.南华真经副墨[M].严灵峰.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第8册[Z].台北:艺文印书馆,1964.
[8]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7.
[9]朱熹.孟子集注[M].四书五经[Z].北京:中国书店,1985.
[10]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M].四部备要[Z].上海:中华书局,1920-1934.
[11]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王夫之.庄子解[M].船山全书:第13册[Z].长沙:岳麓书社,1996.
[13]王.大行府君行述[A].船山全书:第16册[Z].长沙:岳麓书社,1996.
[14]王夫之.读通鉴论[M].船山全书:第10册[Z].长沙:岳麓书社,199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