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晋惠公
A Review of Jin Hui Gong
作者:李伟山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2,(03):-106-11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晋惠公;晋国霸业;许赂又背赂;作爰田;作州兵;和戎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晋惠公并非一个庸碌无为的君主。晋惠公在位期间,晋国社会继续得到稳固 和发展。晋惠公许赂又背赂、作爰田、作州兵与和戎等一系列作为不仅为晋国的富强做出了 积极的贡献,并且为晋文公及其以后晋国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我们 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重新给予晋惠公一个公允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M].北京: 中华书局,1981.
[3]徐中舒.试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J].四川大学学报,1955,(2).
[4]Michael loewe,Edward L.Shaughness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 a[M]. 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99.
[5]徐中舒.先秦史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1992.
[6]黄朴民.中国军事通史·卷二[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7]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①《国语·晋语二》载狐偃谏劝重耳不要接受里克、丕郑等人的迎立时说:“偃也闻之: ‘丧乱有大小。大丧、大乱之剡也,不可犯也。’父母死为大丧,谗在兄弟为大乱。今适当 之 ,是故难。”“亡人无亲,信仁以为亲。是故置之者不殆。父死在堂而求利,人孰仁我 人 实有之,我以徼癰,人孰信我 不仁不信,将何以长利 ”重耳于是拒绝回 国继位,表面上看重耳是不欲“不仁不信”,实质上是对晋国内不确定的局势有所畏惧。
②《史记·秦本纪》载:秦穆公五年(公元前655年)“秋,穆公自将伐晋,战于河曲。” 正是秦国要夺取晋河西,占据桃林要塞,打通这一通向中原的唯一通道的具体表现。此后, 秦晋围绕该地长期进行争夺。秦国因受阻于晋,终春秋之世,不能称霸中原。
③《左传》僖公十年载丕郑被晋惠公杀后,其子丕豹奔秦,以“晋侯背大主而忌小怨 ,民弗与也。伐之,必出。”怂恿秦国出兵讨伐晋惠公。秦穆公以“失众,焉能杀 ”道出 了事实的真相。
①《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夏四月戊辰,晋侯……次于城濮。楚师背餋 而舍,晋侯 患之。……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 注云:“晋国外河而内山。”考虑到即使战败也可以退据山河而守,于国无害,于是,晋文 公下定决心与楚军决战于城濮,结果一战而取威定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