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学术与思想之间的历史
Probing into History Connecting Learning and Ideology
作者:罗志田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2,(03):-86-91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学术史;思想史;哲学史;跨学科研究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20世纪初年的中国“新史学”中有一个倾向,即将学术与思想合 而并论;到新文化运动之后哲学史兴起,1949年后受 苏联(前)影响,思想史研究中哲学色 彩甚重。到20世纪最后10年间,思想史研究中的哲学色彩减退,而其与学术史的关联又趋紧 密,然而一个副作用是导致了学术史本身的研究较为薄弱。其实各专门史的学术分类常常是 为研究的方便,故或许可尝试构建某种思想与学术之间的历史。
参考文献
[1]傅斯年:改革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A].傅斯年全集第6册{M}.台北:联经出版 公司,1980,22.
[2]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89-90.
[3]罗志田: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J].历史研究,2000(1).
[4]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29、249.
[5]梁启超:文史学家的性格及其预备[A].许啸天辑:国故学讨论集第2集[C].上海书 店影印群学社1927年版,270.
[6]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A].王国维遗书第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83,27.
[7]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J].胡适文存二集卷一[M].亚东图书馆,1924,,1-2.
①参见《学人》主编之一汪晖的回顾文章《小小十年--〈二十一世纪〉与〈学人〉》,《二十一世纪》,2000年10月号,145-146页。
②参见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25-26页。关于其《学术史与思想史》一文的复述也参考了这两页。
①王国维当时不仅反对设立“经科大学”,且认为一般中国旧学科目也缺乏胜任的教师 ,参见其《教育小言十则之十》,《静安文集续编》,收入《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3年影印,第3册,53页。
②傅斯年书收录在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194-197页。
③傅斯年自称在1922-1923年间留学欧洲时,“见到中国之大兴国学、大谈其所谓文化,思 著一小书,姑名为‘斯文扫地论’”,全书共四章,其中一章就名为“废哲学”。参见《朱 家骅、傅斯年致李石曾、吴稚晖书》,1927年5月16日,《傅斯年全集》第7册,101页。台北 联经出版公司1980年版。
④他当时甚至怀疑“现在以哲学自负的诸公,究竟已入哲学的正经轨道了吗” 并自称这 是“不客气”的和“大不敬”;虽未必即指胡适,多少也与胡适有些关联。参见傅斯年:《 对于中国今日谈哲学者之感念》,《新潮》1卷5号(1919年5月),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725-726页。
⑤类似的观念较系统地表现在傅斯年的《战国子家叙论》(《傅斯年全集》,第2册,85-89 页)之中,但早在其1926年8月18日致胡适的信中已非常清楚地表述出来了,该信收在耿云志 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第37册,357页。
⑥胡适:《傅孟真先生的思想》,《胡适讲演集》中册,台北中研院胡适纪念馆,1970年,341 页。胡适在1929年即体现出他比傅斯年更勇于“大胆的假设”,他在那年演讲“哲学 的将来”时已明确论及“哲学的根本取消”问题,认为哲学会“自然消灭,变成普通思想的 一部分”。见《胡适的日记(手稿本)》第8册,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1929年6月3 日(原书无页)。更详细的论述参见罗志田:《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历史 研究》2000年1期。
①参见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3-6页; 《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二卷)》763-765页,复旦 大学出版社,2000年。在这部120万字的大书之开头和结尾,葛先生都不能不在多少有些无 奈的心态下处理“思想史”与“哲学史”的关系,尤其发人深省。
②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目前较好的版本是朱维铮校注的《梁启超论清学史 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此书也有各种印本, 我手边的是台北商务印书馆1964年的重印本。有意思的是,葛兆光的两卷《思想史》之“导 言”部分涉及许多思想史和哲学史著作,却皆未回应研究“近三百年”的梁、钱二书。也许 因为葛先生所思考的是“通史”而非断代史,但也不排除他的确视此二书为“学术史”而觉 得不必在讨论体例和取向时有所因应。
③由此也可看出尽管目前因著作出版太滥而出现偏重学术论文的倾向,大体上著作的影响 仍非论文可比。 。
④梁氏在此文中虽然说“泰西之政治,常随学术思想为转移;中国之学术思想,常随政治 为转移”(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中华书局1 989年影印,引文在38页),但其在《新民说》中更强调“一国之进步,必以学术思想为之母 ,而风俗政治皆其子孙”(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59页),后者很 可能影响了新文化人从“学术思想”这一根源处反传统的取向。
①实际上,以今日的后见之明看,《国粹学报》中当年分属各“篇”的文字之影响和贡献 却未必即在该篇所指涉的范围之内。
②柳诒徵讲演(赵万里、王汉记):《汉学与宋学》,东南大学、南京高师国学研究会编《 国学研究会演讲录》,第1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84-90页。本文承徐雁平君代为复 制,谨此致谢。
③陈垣致蔡尚思,1933年6月24日、7月1日,陈智超编:《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0年,355、355-56页。蔡尚思信的大意据陈垣第二信引文反推。
④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6页。据葛书 ,蔡尚思的《中国思想史研究法》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出版,书未见。
①以近代中国为例,如注重近代中国社会、文化与政治的多元互动、整体的中国内部事务 与国际风云的相互影响,或从社会方面探索思想和政治演变的造因并反观思想和政治变动对 社会的影响,以及从直接文字著述之外的层面考察观念转变等,都可导致对整个近代中国深 入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参见罗志田《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历史研 究》2002年1期。
②比如,李弘祺注意到,赫德关于文化的歧异和多元性观念曾影响到19世纪德国的实证史 学,每一文化在历史的过程中都有其各自存在的意义这一文化观引入史学即发展出“每一个 历史事件都是独特的”这一观点,兰克由此觉察到史学和哲学的区别,即“史学的方法是通 过个体的研究,因此与哲学不同”;而“哲学的方法是要用抽象的整体观念来认识人事,是 不适合拿来研究历史的”(参见李弘祺:《泛论近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与意义》,收其《读史的 乐趣》,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189、181-182页)。梁启超也曾说,“文学和史 学,似乎甚相关联”,其实“各走不相同的方向。史学最重科学精神”,而文学除文学批评 及散文的一部分,“其余的纯文学,都是超科学的,都是全靠想象力。所以史学家与文学家 简直是不可兼的”。梁启超:《文史学家的性格及其预备》,原载《清华周刊》,收入许啸 天辑:《国故学讨论集》第2集,上海书店影印群学社1927年版,269-270页。
③“相对广泛”这一定语应予充分注意,这一系列论争以至我们史学研究中备受重视的清 季民初新旧之争,其实都是充满士人关怀、主要在精英之间展开的争论,其在多大程度上受 到当时全社会的关注,还有待考证。
①详细的论述参见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 ,2002年(印刷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