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阐释学研究:佛经的汉译
A Study on Buddhist Hermeneutics in Ancient Chin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utra
作者:周裕锴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2,(03):-71-8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汉译佛经;阐释学;翻译;文化交流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翻译是理解与解释的过程,是两种不同话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 的对话。自汉代佛经翻译开始,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由文化征服走向文化交流。东汉时期,佛 经翻译受制于译者对两种不同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低下以及语言文化的隔膜,译经多为 “弃文存质”的直译;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注意迎合中国本土的知识背景和学术思潮,译 经多为“滞文格义”的意译;东晋二秦时期,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从空间性和时 间性上彰明翻译的阐释学性质,鸠摩罗什注意到佛经“有意味的形式”,对已有旧译佛经进 行了语言和意义的双重正谬和双重诠释。隋唐时期,彦琮的“八备”和玄奘的“五不翻”, 标志着翻译理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宋代赞宁的“六例”是佛经翻译理论和实践最完满的总 结。汉译佛经改变了印度佛经的原生态,使之以中国人理解的并经中国人解释过的方式成为 世界佛教的宝藏。
参考文献
[1]中唐诗僧灵澈《芙蓉园新寺》诗逸句.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卷一九·澈 上人文集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20.
[2]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490.
[3]王符.潜夫论:卷二·考绩第七[M].四部丛刊本.
[4]僧皊.胡汉译经音义同异记[A],大正藏:第五十五卷·出三藏记集 :卷一[M].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影印本,1990.4.
[5]陈澧.东塾读书记:卷一一·小学[M].四部备要本.
[6]礼记正义·王制[M].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1338.
[7]周礼注疏·秋官司寇·象胥[A].十三经注疏[M].899.
[8]答刘歆书[A].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411.
[9]说文解字段注[M].107.
[10]宋高僧传:卷一·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传[M].3.
[11]高僧传:卷一·支楼迦谶传[A].大正藏:第五十卷[M].324.
[12]高僧传:卷一·维癨难传[A].大正藏:第五十卷[M].326.
[13]宋高僧传:卷三·译经篇论[M].52—53.
[14]支愍度.合首楞严经记[A].大正藏:第五十五卷·出三藏记集:卷七[M].49.
[15]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M].中华书局,1983.95.
[16]六度集经[A].大正藏:第三卷[M].6.
[17]高僧传:卷一·竺昙摩罗刹传[A].大正藏:第五十卷[M].327.
[18]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A].大正藏:第五十卷[M].332.
[19]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A].大正藏:第五十五卷·出三藏记集:卷八[M]. 52.
[20]僧肇.维摩诘经序[A].大正藏:第五十五卷·出三藏记集:卷八[M].58.
[21]僧肇.百论序[A].大正藏:第五十五卷·出三藏记集:卷一一[M].77.
[22]中国佛学源流略讲.88.
[23]僧轈.思益经序[A].大正藏:第五十五卷·出三藏记集:卷八[M]. 58.
[24]高僧传:卷三·宝云传[A].大正藏:第五十卷[M].339.
[25]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传[A].宋高僧传:卷一[M].3.
[26]译经篇论[A].宋高僧传:卷三[M].52.
[27]周礼注疏·冬官考工记[A].十三经注疏[M].906.
[28]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卷六·内篇杂下[M].中华书局,1982.392.
[29]僧皊.胡汉译经音义同异记[A].大正藏:第五十五卷·出三藏记集: 卷一[M].4.
①参见《汤用彤学术论文集·隋唐佛教之特点》第8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①《说文解字段注》言部:“译,传四夷之语者。”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81年,107页。《 说文解字》言部:“译,传译四夷之言者。”文字与《段注》略异。中华书局1979年,57页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三《译经篇论》曰:“今四方之官,唯译官显著者,何也 疑汉已 来多事北方,故译名烂熟矣。”中华书局1987年,52页。宋释法云《翻译名义集》序曰:“ 今通西言而云译者,盖汉世多事北方,而译官兼擅西语。”《大正藏》第五十四卷1056页。
②参见扬雄《答刘歆书》,《全汉文》卷五 二,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410-411页。
③如郭璞《尔雅序》称该书:“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词,辨同实而殊号 。”《十三经注疏》2567页。又其《方言序》称该书:“考九服之逸言,六代之绝语,类离 词之指韵,明乖途而同致。”《四部丛刊》本。又刘熙《释名》的撰写也有感于“名号雅俗 ,各方名殊”,而欲“论叙指归”。见其《释名序》,《四部丛刊》本。
①《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曰:“昔汉 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中华书局1982年,859 页。又《魏书·释老志》曰:“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 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中华书局1974年,3025页。
②梁慧皎《高僧传》卷一《摄摩腾传》,《大正藏》第五十卷322-323页。关于《四十二章 经》译本的真伪,学术界颇有争议,梁启超、陈垣、吕称其绝非汉代译典,而胡适、汤用彤 、任继愈等则认为其确是汉代译典,决非后人伪托。郭朋以为摄摩腾译《四十二章经》,只 是传说而已,但赞同该经不是伪作、而是早期翻译的说法。参见郭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 》73-77页,齐鲁书社1986年。笔者以为,即使今本《四十二章经》非摄摩腾所译,也不排 除其曾译过该经的可能。
③《高僧传》卷一《安清传》曰:“天竺国自称书为天书,语为天语,音训诡謇,与汉殊异。 ”《大正藏》第五十卷324页。其实非仅天竺国自称,在汉人看来其书其语亦如 “天书”、 “天语”。
④案:“受”字有二义,一为接受,如“笔受”之“受”;一为付与,如前注引《魏略·西戎 传》“口受”之“受”。此即古人所谓“反训”、钱钟书先生所谓“背出或歧出分训”之例 。参见《管锥编》第1册2页,中华书局1979年。
⑤倘若译者是西域胡人 ,如安息、月氏、康居等国人,而非天竺人,那么转梵为胡,再转胡为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所以《宋高僧传》卷三《译经篇论》论“六例”,特别辨明“胡语梵言”(53页)。
⑥如《高僧 传》卷一《支楼迦谶传》曰:“世称安侯(安清)、都尉(安玄)、佛调三人传译,号为难 继。”又《安清传》曰:“先后传译,多致谬滥,唯高(安清)所出为群译之首。”均见《 大正藏》第五十卷324页。
①如支谦“博览经籍,莫不精究,世间伎艺,多所综习,遍学异书,通六国语”。康僧会“明 解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辩于枢机,颇属文翰”。均见《高僧传》卷一《 康僧会传》,《大正藏》第五十卷325页。尤其是竺法护,“博览六经,游心七籍”,“外 国异言三十六种,书亦如之,护皆遍学,贯综诂训,音义字体,无不备识”。《高僧传》卷 一《竺昙摩罗刹传》,《大正藏》第五十卷326页。
②如支愍度《合首楞严经记》谓支谦(支越)“嫌(支)谶 所译者辞质,多胡音,异者删而定之”。《大正藏》第五十五卷49页。又支谦《法句经序》(该序原题未详撰人,汤用彤考证为支谦作)评竺将炎所译《法句经》曰:“将炎虽善天竺 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出三 藏记集》卷七,《大正藏》第五十五卷50页。
③如《大明度经》卷 四《本无品》,《大正藏》第八卷493-494页。
④如何晏《无为论》曰:“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 不成者也。”《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1274页。如王弼《老子指略》曰:“无形无名 者,万物之宗也。”楼宇烈《王弼集校注》195页,中华书局1980年。又《世说新语·文学 》载王弼言“圣人体无”。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19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⑤参见郭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经》185页。
⑥如《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曰:“自大法东被,始于汉明。涉历魏晋,经论渐多。而 支、竺所出,多滞文格义。”《大正藏》第五十卷332页。
①按:“五失本”之说,当为道安对旧译纰缪的批评,而现代学者多将其误解为 道安提倡的翻译应当遵循的原则,如汤用彤曰:“然依安公之意,梵语文轨或有不合中文法 式者,自不能胶执全依原本译之。(一)梵语倒装,译时必须顺写。(二)梵经语质而不能 使中国人了解者,则宜易以文言。……凡此五事,虽失本文,然无害于意。”《汉魏两晋南 北朝佛教史》上册293页。又如吕曰:“简单地说来,有五种情况是不能与原本一致的:第 一,语法上应该适应中文的结构;第二,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文字上必须作一定的 修饰;……。”《中国佛教源流略讲》61页,中华书局1979年。
①《出三藏记集》卷一四《鸠摩罗什传》曰:“更令出《大品》,什 持胡本,(姚)兴执旧经,以相雠校,其新文异旧者,义皆圆通。众心惬服,莫不欣赞焉。 ”《大正藏》第五十五卷101页。
①《续高僧传》卷二《隋东都上林园翻经馆沙门释彦琮传》引其《辩 正论》,以上引文同此,《大正藏》第五十卷438-439页。
①参见《宋高僧传》卷三《译经篇论》65-57 页。
②参见《翻译名义集》卷首宋唯心居士周敦义撰《翻译名义 序》引玄奘论,《大正藏》第五十四卷1055页。
③参见《宋高僧传》卷三《译经篇论》,53-55页。
①参见钱钟书《林纾的翻译》,《钱钟书散文》271-272页,浙 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