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的博弈:传统权威走向现代权威的政治学分析
Game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Political Analyses of the Trend from Traditional Authority to Modern Authority
作者:史云贵;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6,(04):-138-14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国家;公民社会;权威转型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国家与社会的博弈推动国家政治权威由传统专制型向现代民主型渐进转变;而日趋现代性的法理型权威又进一步推动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加速了传统权威走向现代法理权威的步伐。近代以来,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二者的关系一直处于不断调整之中。随着“新保守主义”的抬头,国家与社会的博弈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①参见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35页~第238页。
①参见霍布斯:《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31页~第132页;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8页~第76页,第128页。
①具体可参见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页
①参见魏斐德:《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论争:西方人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思考》;罗威廉:《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等,载邓正来等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第371页~第419页,北京:学林出版社,2005年。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列宁全集(第3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8]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4.
[10]马丁·李普塞.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
[1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3]邓正来,等.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4]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5]戈登·怀特.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廓清分析的范围[A].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6]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8]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