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观物”与“观无”——儒学与现象学的一种融通
On Seeing Things and Seeing Nothing:A Comparis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Phenomenology
作者:黄玉顺;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6,(04):-67-7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观;物;无;儒学;现象学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在汉语所表达的中国人的思想中,显而易见,我们的一切“观念”,皆出于“观”:观念是“念”,念出于“观”。然而在中国思想中,“观”有两层不同的意义:一是“观物”,是有所观之观;二是“观无”,是无所观之观。观物之所观者,或者是形而下的存在者、“万物”,或者是形而上的存在者、“道之为物”,故有所观;而观无之所观者,则是存在本身,是“无物”、“无”,故无所观。而在儒家,这种“无物”的存在本身,就是作为大本大源的生活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而观无作为无所观之观,实质上是一种生活领悟。这样的生活情感、生活领悟,是先行于任何存在者、任何物的“事情本身”。
参考文献
②《周易·系辞上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通常指人为之物,然而这里泛指万物。《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老子[M].王弼本,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3]许慎.说文解字[M].大徐本.北京:中华书局,1963.
[4]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8.
[5]论语[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6]邵雍.皇极经世[M].王植辑录本.
[7]王国维.人间词话[M].滕咸惠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86.1.03.
[8]黄玉顺.生活儒学导论[A].原道(第十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李鼎祚.周易集解[M].成都:巴蜀书社,1991.
[10]朱熹.周易本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四书五经本.北京:中国书店,1985.
[12]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M].成都:巴蜀书社,1995.
[13]周敦颐.周敦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4]黄玉顺.从“西方哲学”到“生活儒学”—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讲演[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1).
[15]冯友兰.新原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16]黄玉顺.为科学奠基———中国古代科学的现象学考察[Z].中国儒学网:www.confuchina.com/04%20zhishilun/kexuedianji.htm
[17]蔡沈.书集传[M].四书五经本.北京:中国书店,1985.
[18]左传[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19]转自宗福邦,等.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0]孟子[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21]礼记[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22]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