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中心”与“边缘”互动中的典范融合:四川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1924—1949)
The Mergence of Paradigms in Interaction between Academic "Center" and "Periphe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History in Sichuan University
作者:王东杰;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6,(04):-8-16+21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四川大学;近代史学;学术机构;学术典范;中心与边缘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05年度资助项目(05BZS036)《国学视野下的地方学术:近代以来蜀学的兴起与演变》的中期成果
中文摘要
近代史学如何建立“途辙”,近10年来已成为学术热点。以一学术机构为描述单位,兼顾人事、制度诸因素,或是动态把握学术史发展脉络的一条方便途径。就此而言,四川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可以算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事例。由于地处“僻远”,川大长期以来处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边缘地带,虽早有史学系的设置,就在国内的影响看来,却无疑处在“边缘”。30年代中期起,川大史学系逐渐成为国内历史学研究的重镇。但是,这一过程并不仅是“主流”典范向学术“边缘”的扩散,更是不同学术风格的融会。
参考文献
①这一过程参考王东杰:《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国立川大系1931年由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和公立四川大学合并而成的。本文所述包括了国立川大前身各校的情形。
②有关存古学堂史学科的论述,参考郭书愚:《清末四川存古学堂述略》,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刊),2002年,第106页、第108页。
③“蜀学”的概念随时代有所变化,具体内涵也不无“多元”之处。有关讨论可参看胡昭曦、刘复生、粟品孝:《宋代蜀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第1页-第6页。此处取“蜀学”最广义的地域特征。
①唐振常:《忆舅文——记一代经学大师龚向农先生》,载《往事如烟怀逝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1页。按向农系龚道耕字。又,《旧唐书札逻》仅系龚氏乙部之学遗留下来的一种。
②关于民国非主流学者对于“新史学”的批评,参考罗志田:《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收《近代中国史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王汎森:《民国的新史学及其批评者》,载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上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2页-第129页。
①据刘复生教授手抄《蜀诵》,其《绪论》写于“丙寅十月十三日”,盖即1926年。
②参见李德琬:《鱼藻轩中涕泪长——记李哲生一九二六年晋谒王国维先生》,载《学术集林》卷11,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记陈寅恪遗墨》,《学术集林》卷13,1998年;《吴宓与李哲生》,《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2期。
①李思纯:《译者弁言》。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史学原论》,李思纯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再版,第2页-第8页。又,何炳松亦颇欣赏“浙东学派”,有《浙东学派溯源》一书。实际上,在当时持此看法的人为数不少。
①分别见《国立四川大学教职员录》1940年;《本年度教授阵容一般》,《国立四川大学校刊》第17卷第6期,1945年10月1日;《本年度教授阵容一般》,《国立四川大学校刊》第19卷第1期,1946年10月14日;《本年度教授阵容一般》,《国立四川大学校刊》第20卷第1期,1947年10月15日。川大史学系在1941年-1947年名史地系,故这一时期有很多地理学者在此任教,本文未列入。
[1]梁启超.新史学[A].饮冰室合集·文集(1)[M].北京:中华书局,1989.1.
[2]夏曾佑.中国古代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4.
[3]叔永(任鸿隽).论所谓择师自由[J].独立评论,第87号,1934—01—28.
[4]四川大学校史编写组.四川大学史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20、23.
[5]本校教员一览表[A].国立成都大学一览[Z].国立成都大学,1929.
[6]教员一览表[A].国立成都师范大学一览[Z].国立成都师范大学,1930.
[7]李思纯.祝屺怀先生事略[J].国立四川大学校刊,11:9.1941-12-01.
[8]刘放皆.著述等身的历史学家张森楷[A].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文史馆编.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9]史学家祝屺怀先生逝世[N].国立四川大学校刊,11:2.1941-10-01.
[10]姜亮夫.忆成都高师[A].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2)[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11]屈守元.对古典文学批评具有卓识的庞石帚[A].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文史馆编.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续编[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12]庞石帚.养晴室笔记[M].屈守元整理.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13]黄稚荃.向楚对辛亥革命及教育学术之贡献[A].杜邻存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14]萧箑父.《推十书》影印本序[A].刘咸炘.推十书(1)[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96.
[15]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M].北京:三联书店,2003.362—363.
[16]陈雯怡.从“以书为本位”到“历史问题”的探索———陈述在史语所时期的学术发展[A].新学术之路(下)[C].台北:中研院史语所.
[17]严耕望.治史三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82.
[18]张森楷.《二十四史校勘记》序例[A].唐唯目编.张森楷史学遗著辑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9]向楚.重修巴县志叙[J].国立四川大学文学集刊(1).国立四川大学中文系、文科研究所,1943.
[20]蒙文通.《华西大学图书馆四川方志目录》序[A].蒙文通文集(4)古地甄微[M].成都:巴蜀书社,1998.
[21]刘咸炘.蜀学论[A].推十书(3)[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96.
[22]蒙文通.经学诀原附:议蜀学[A].蒙文通文集(3)经学诀原[M].成都:巴蜀书社,1995.
[23]诚中.史学观念之变迁及近代史家对于历史之解释[J].史学杂志,第1期,成都大学史学研究会出版,1929-07.
[24]黄进兴.中国近代史学的双重危机[A].圣贤与圣徒[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2001.
[25]叶秉诚.史心[J].史学杂志,第1期.
[26]刘黎.发刊词[J].史学杂志,第1期.
[27]王汎森.民国的新史学及其批评者[A].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8]历史学中国文学两系主任之变更[N].国立成都大学校报,第14期,1928-05.
[29]文学院二十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教务会议录(1931-12-23)[Z].川大档案第202卷.
[30]蒙文通.治学杂语[A].蒙默编.蒙文通学记[C].北京:三联书店,1993.
[31]教员录[A].国立四川大学一览[Z].1935.
[32]校长报告[N].国立四川大学周刊,5:22.
[33]成都快报、华西日报1936-06-24剪报[Z].国立四川大学档案,第17卷.
[34]教员名录[A].国立四川大学一览[Z].1936.
[35]本校史学研究会开成立会[N].国立四川大学周刊,4:17,1936-01-06.
[36]史地研究会将出版定期刊物[N].国立四川大学周刊,7:29,1939-04-24.
[37]黄晏妤.徐中舒先生指导史学毕业论文(1938—1949)评语辑录[J].四川大学学报,1998,(3).
[38]徐亮工.徐中舒先生生平编年(未定稿)[A].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成都:巴蜀书社,1998.338、342、347.
[39]任鸿隽氏谈整顿川大[Z].北平晨报1936-05-19剪报,国立四川大学档案,第17卷.
[40]川康地质考古旅行团公约(初稿及修改稿)[Z].国立四川大学档案,第495卷.
[41]四川区域内之古物调查研究之计划简明书(手稿)[Z].国立四川大学档案,第63卷.
[42]林向.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A].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三)[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43]国立四川大学二十六年度校务进行概况[N].国立四川大学周刊,7:1,1938-10-03.
[44]冯汉骥.松理茂汶羌族考察杂记[A].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45]胡鉴民.苗人的家族与婚姻习俗琐记[N].国立四川大学校刊,18:3,1946-04-01.
[46]作者小传[A].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559—561.
[47]边疆研究学会近况[N].国立四川大学校刊,20:15,1948-12-01.
[48]任乃强.康藏民族之由来及其细分[A].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C].
[49]徐中舒.结绳遗俗考[A].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上)[C].北京:中华书局,1998.
[50]王辉.立德立言、归于不朽[A].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
[51]缪钺.自传[A].缪钺全集(7、8合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52]张勋燎.冯汉骥先生师门从学考古记[A].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
[53]对于教育部史学系课程标准草案之意见[Z].国立四川大学档案,第225卷.
[54]徐中舒.从古书中推测之殷周民族[A].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上)[C].
[55]任乃强.自序[A].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M].
[56]国立四川大学二十六年度校务进行概况[N].国立四川大学周刊,7:1,1938-10-03.
[57]四川省博物馆组织规程、四川省博物馆理事明(会?)简章[N].国立四川大学校刊,10:1,1941-02-21.
[58]缪元朗.缪钺先生生平编年(1904年-1978年)[M].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M].成都:巴蜀书社.200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