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枪与线装书:从“国学书目”论争看民初科学与国学之间的紧张(一)
Machine Gun and Thread-bound Chinese Book-The Tension between Science and Chinese Learning in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from the Dispute of Chinese Learning Bibliography(Ⅰ)
作者:罗志田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2,(05):-107-11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整理国故;国学书目;新文化运动;科学精神;物质文明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192 3年初胡适和梁启超为清华学生开具“国学书目” ,引发一场关于整理国故的论争。参与者基本皆新派人物 ,因而也可视为新派内部就此问题整合观念的努力。争论中不论支持还是反对整理国故之人都经常援引“科学”以为助 ,像吴稚晖、康有为这样政治、文化立场都相当不同的老辈此时均特别强调中国急需的是“科学”的物质层面 ,而林玉堂等几位对“国学”认知不甚相同的年轻留学生却更注重“科学”的整体性 (其实是更侧重其“精神与方法”) ,并进而提出了“科学的国学”的口号。这些与学术相关的现象折射出超越于学术的意义 ,应置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历史框架中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①关于1923年这次论争,可参见罗志田:《从正名到打鬼:民国新派学者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中国学术》2001年2辑)之第一节。本文是接续拙作《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0年6期)一文的系列论文,与整理国故相关的既存研究,已简述于该文第一部分,此不赘;并参见罗志田:《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五四时期对五四观念的反思》,《历史研究》1999年3期;《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近代史研究》,2000年3期
[1]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A].胡适文存二集[M].亚东图书馆,1924.卷一,165.
[2]鲁迅.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A].鲁迅全集(6)[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36-137.
[3]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37-111、208-224.
[4]梁启超.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A].胡适文存二集[M].卷一,235.
[5]《清华周刊》记者来书[A].胡适文存二集[M].卷一,186-187.
[6]胡适.答《清华周刊》记者书[A].胡适文存二集[M].卷一,188-190.
[7]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A].胡适文存二集[M].卷一,191-223.
[8]梁启超.治国学杂话[A].胡适文存二集[M ].卷一,230.
[9]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223-227.
[10]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2册[M ].1923-07-28、12-22,1924-06-28.沈阳:辽沈书社,1993.842-843、994-995、1142.
[11]沈雁冰.杂感(1925年2月)[A].茅盾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460-461.
[12]静庵.范源濂氏的谈话[N].晨报副刊,1923-10-14(4).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
[13]梁实秋.灰色的书目[N].晨报副刊,1923-10-15(1).
[14]吴稚晖.复蔡孓民先生书[N].晨报副刊,1923-07-23(1).
[15]冠.与梁任公先生谈话记(1923-02)[A].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398.
[16]吴稚晖.吴稚晖先生来信[N].晨报副刊,1923-10-15(2).
[17]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99,(3).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