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枪与线装书:从“国学书目”论争看民初科学与国学之间的紧张(二)
Machine Gun and Thread-bound Chinese Book-The Tension between Science and Chinese Learning in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from the Dispute of Chinese Learning Bibliography(Ⅱ)
作者:罗志田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2,(06):-94-101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整理国故;国学书目;新文化运动;科学精神;物质文明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192 3年初胡适和梁启超为清华学生开具“国学书目” ,引发一场关于整理国故的论争。参与者基本皆新派人物 ,因而也可视为新派内部就此问题整合观念的努力。争论中不论支持还是反对整理国故之人都经常援引“科学”以为助 ,像吴稚晖、康有为这样政治、文化立场都相当不同的老辈此时均特别强调中国急需的是“科学”的物质层面 ,而林玉堂等几位对“国学”认知不甚相同的年轻留学生却更注重“科学”的整体性 (其实是更侧重其“精神与方法”) ,并进而提出了“科学的国学”的口号。这些与学术相关的现象折射出超越于学术的意义 ,应置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历史框架中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①本段与下段皆见吴稚晖:《箴洋八股化之理学》,《科学与人生观》309-310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横排本。
①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宪法与孔教》、《答易宗》(在《新青年》刊发时原署名胡适、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175-179、224-229、40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关于清季的“古学复兴”,参见罗志田:《中国文艺复兴之梦:从清季的“古学复兴”到民国的“新潮”》,《汉学研究》20卷1期(2002年6月);并参见郑师渠《晚清国粹派》130-13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王东杰《〈国粹学报〉与古学复兴》,《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5期。
③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103页,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版;《清代学术概论》6页(本文用朱维铮校注之《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本,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①关于民国的“汉宋之争”拟另文专论,一些初步的论述可参见罗志田:《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历史研究》2000年3期;《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近代史研究》2000年3期。
②吴稚晖:《箴洋八股化之理学》、《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均收入《科学与人生观》308、346页。
③本来新文化人关于整理国故的讨论稍早于五四运动,但胡适将其作为一个正面口号纳入“新思潮”运动之中是五四学生运动之后几个月的事了。主要涉及文化和学术层面的整理国故何以能在以政治为基本关怀的五四运动后兴起,直接牵涉到新文化运动的当事人对于文化运动(或文学革命)与五四学生运动的关系问题的歧异认知,参见罗志田:《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96年4期;《历史创造者对历史的再创造:修改“五四”历史记忆的一次尝试》,《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5期。
④郑振铎:《新与旧》1页,《文学(周报)》136期(1924年8月5日)。在听众决定立说者地位的时代,郑氏所论是非常实际的。如果旧形式实际影响着追随者的多寡甚至有无,则立说者的天才和好意境的确可能因不能引人注目而消逝于无形之中
①本段及下三段皆见康有为:《物质救国论》,上海长兴书局,1919年(此书承郭熹微教授提示,特此致谢!)。这个问题拟另文专门讨论,一些初步的看法参见罗志田:《物质救国:走向文明的康有为》,收入其《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8-13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①倒是蒋百里所观察到的与制造局相关的通西文者皆未参与今文家的维新运动(实际是连支持制造局的李鸿章等趋新大员也在运动之外)这一现象,非常值得反思
②蔡元培:《读周春君〈大学改制之商榷〉》,收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149-150页,中华书局,1984年;并参其《大学改制之事实及理由》同书,130-133页。
①本段及下两段皆见张禄(马叙伦?):《理科救国》,《东方杂志》17卷6号(1920年3月25日),90-92页。
②本段与下段,吴稚晖:《复蔡孓民先生书》,《晨报副刊》,1923年7月23日,1版。这仍是继承和发挥康有为的主张,康氏在提倡通过游学而“大振物质工学以为富民强兵立国之道”时特别强调,英国的牛津、剑桥和法国的巴黎大学等名校都太偏重人文,“故学物质学者,宜往苏格兰”以学机器;而学电学、汽机则“莫如美”,“职工学宜往德”(康有为:《物质救国论》,66-68、76、81-82页)。
①本段与下段,林玉堂:《科学与经书》,《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附在影印《晨报副刊》第5册),1923年12月1日,21-23页
[1]蒙文通.经史抉原·经学导言[A].蒙文通文集(第三卷)[M].成都:巴蜀书社,1995,10.
[2]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9,44-45.
[3]丁文江.玄学与科学[A].科学与人生观[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58.
[4]罗志田.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再思[J].历史研究,1998,(5).
[5]吴稚晖先生来信[N].晨报副刊,1923-10-15(2).
[6]闻一多.论振兴国学[A].闻一多全集(2)[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282.
[7]顾颉刚致叶圣陶,1915年5月[A].顾潮编.顾颉刚年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38-39.
[8]蒋方震.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序[A].蒋百里全集(一)[M ].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420.
[9]罗志希先生来信[N].晨报副刊,1923-10-19(1).
[10]梁实秋.灰色的书目[N].晨报副刊.1923-10-15(1).
[11]林玉堂.科学与经书[N].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21.
[12]闻黎明,侯菊坤编.闻一多年谱长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167-169.
[13]闻一多致闻家驷.1923年6月14日[A].闻一多全集(12)[M].179.
[14]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J].近代史研究,2000,(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