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口岸体系的形成与中国近代城市体系的变动——基于人口史的考察
Formation of the Treaty Port Network and Changes of Modern Chinese City System: Based on the Survey of the Population History
作者:姜涛;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6,(05):-16-2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通商口岸体系;城市体系;人口史;近代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近代城市体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传统政区的深入探讨。晚清时期以上海为中心的通商口岸体系与以北京为代表的传统政区体系分庭抗礼,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构性写照。通商口岸体系形成后中国城市的发展变化,从总体上说,应是城市体系的“近代化”,而不是所谓的“城市化”。
参考文献
[1]祝卓.人口地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施坚雅.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M].王旭等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3]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Z].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83-84.
[4]杜语.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R].博士学位论文(未刊稿),1996-05.
[5]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6]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编.中国人口年鉴(1985年)[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48.
[7]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4)[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52-53.
①按:“传统城乡人口结构的稳定性”,是作者在《中国近代人口史》一书中探讨的问题之一。其结论性的意见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人口城乡结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反映于中国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总是维持在一个非常接近的水平上。关于这一问题,还可参见作者:《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四章第三节《人口城乡结构的稳定性问题》。
①参见《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第148、162页。
①〔比〕伊.普里戈金等:《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45-251页。请注意与有关文字相配的几幅插图。它们雄辩地揭示了克氏的静态模式一旦“动”起来之后即遭到破坏的结果,也即表明它们在历史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