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经学变古的几个问题
Several Questions about the Reform of Classics Studies in Song Dynasty
作者:杨世文;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6,(06):-99-10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宋学;经学变古;疑古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985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项目
中文摘要
所谓宋代“经学变古”,即宋学变汉学之“古”。经学变古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学观念的转变、经学解释方法的革命、经学怀疑思潮的兴起。通过经学变古,宋儒建立起一套与汉唐传注之学不同的新的经学范式———宋学。
参考文献
[1]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皮锡瑞.经学历史[M].周予同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59.220.
[3]纪昀.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蒙文通.中国历代农产量的扩大和赋役制度及学术思想的演变[J].四川大学学报,1957,(2).
[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96.
[6]唐长孺.魏晋隋唐史三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1993.
[7]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8]王溥.唐会要(卷七七论经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杨世文.啖助学派通论[J].中国史研究,1996,(3).
[10]程颢,程颐.二程文集(卷九为太中作试汉州学生策问)[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杨时.二程粹言(卷上)[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黎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九)[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14]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15]颜元.存学篇(卷一)[M].习斋四存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6]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7]周敦颐.通书(陋第三十四)[M].周子全书本.
[18]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五.与赵子直)[M].四部丛刊本.
[19]余英时.周礼考证和周礼的现代启示———金春峰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序[A].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158—159.
[20]程颢、程颐.二程外书(卷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叶国良.宋人疑经改经考[M].台北:台湾大学文史丛刊之五十五,1980.
[22]杨世文.北宋贡举改革与经学变古[J].四川大学学报,2004,(1).
①如刘师培有《汉宋学术异同论》,载《刘申叔先生遗书》,民国二十五年宁武南氏排印本;周予同有《汉学与宋学》,载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第32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以及邓广铭《略谈宋学》,载《邓广铭治史丛稿》第16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漆侠《宋学的发展与演变》第5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等。
①唐人所辨,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如杜佑对《管子》一书的怀疑,柳宗元辨《列子》《文子》《论语》《鬼谷子》《晏子春秋》《亢仓子》《鹖冠子》、非《国语》等等。就经部而言,主要有司马贞对《子夏易传》真伪的辨疑,韩愈对《诗序》作者的辩疑,成伯?则对《诗》大、小序的辨疑,赵匡对《礼记》、《周官》时代的辨疑,啖助、赵匡、陆淳诸人对《春秋》三传的辨疑,司空图对《春秋》经的疑问,司马贞对《古文孝经》的怀疑,柳宗元对《论语》编者的辨疑,韩愈与门生张籍对《孟子》编者的辨疑。他们对经典的考辨虽然谈不上系统全面,但他们提出的问题直接启发了宋人对经典的重新审视,很多观点也被宋儒引用或接受。
①吕格尔(Ricoeur)《解释理论》(Interpretation Theory,Fort Worth: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 Press,1977)第72页。转引自殷鼎《理解的命运———解释学初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案:殷鼎将“meaning”译为“意义”,与余英时相反。余氏以“meaning”为“原意”,以“significance”为“意义”,似更恰当。
①刘敞《公是集》卷五一《王开府(拱辰)行状》:“苏舜钦子美监进奏院,鬻故牍,得缗钱数千,夜召朋友宴集。客或为《傲歌》,有‘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云者。公弹劾之,遂坐黜。”案:此二句为王益柔作,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三“庆历四年十一月甲子”注。此类对圣人不敬之辞乃酒后之言,且只是个别现象,不能据此认为宋代读书人已经不尊重周、孔。“醉卧北极”,《朱子语类》卷一二九引作“欹倒太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