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中的“士人从商”
On the Scholars' Doing Business in Liao Zhai Zhi Yi
作者:朴永钟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2,(06):-58-6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聊斋志异》;弃儒从商;右儒左商;儒家品德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蒲松龄在《聊斋》中积极鼓励士人“弃儒从商” ,但他仍持“右儒左商”的态度 ,“从商”的目的仅仅是士人为了摆脱自身的穷困 ,尔后重新实现“儒业”的理想。蒲松龄主张儒商在经商活动中不失“儒家品德” ,这无疑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聊斋》中对“儒商”的致富过程叙述过于简略 ,看不到“儒家品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这是作者毕生投身举业而缺乏商业活动经历的缘故
参考文献
①《中国古代商业简史》中说:“早在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商品产区收购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人日益增多。活跃在商品产地市场上的商人有外来客商、本地坐商、牙商、小商贩。这种现象在明代已经出现。到了清代,商人的收购活动更加活跃。如保定地区‘每当新棉入市,运商翕集,肩摩踵错’。”(柯育彦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0页。
②刘风云先生说:“中国自汉代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后,盐业便纳入封建政府财政的收支轨道。至清代,盐税居整个封建国家税收的第二位,为田赋的25%。而盐业资本的积累,也正是伴随着盐业的发展,盐课地位的日渐重要而急剧地增长。盐业专商制度所形成的盐业垄断,给盐商带来巨大的利益。”(《江户时代町人与明清商人之比较———兼论中日都市文化的差异》,载《明清史》1997年第1期。
③《中国古代商业简史》中指出清代高利贷盛况说:“在清代,流民中弃农从商的人都无资本,只能靠借贷从事商业活动,因而造成商业受高利贷控制的现象不断扩展。”(第316页)
①唐甄(1630—1704)说:“我之以贾为生者,人以为辱其身,而不知所以不辱其身也。”(《潜书》上篇下〈养重〉第91页,古籍出版社,1957年);李珙(1659—1733)说:“重本抑末之说固然,然本宜重,末亦不可轻。假令天下有农而无商,尚可以为国乎?”(《平书订》卷十一〈财用〉第七下,《丛书集成》第0761册第8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①蒲松龄十余种杂著中有《农桑经》,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重农意识
[1]李明华.时代演进与价值选择[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20.
[2]赵维江.论唐代小说中商贾描写的道德意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2).
[3]赵维江.论唐代商贾题材小说的道德意识[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5,(3).
[4]周旋.抑商与重商———中西文化中商人形象描写殊异成因论[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5).
[5]郭蕴静.清代商业史[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6]于天池.《聊斋志异》所反映的商人生活及蒲松龄的商人意识[J].文学遗产,1983,(3).
[7]栾星校注.歧路灯[Z].郑州:中州书画出版社,1980.663.
[8]陈大康.明代商贾与世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141.
[9]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M].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10]〔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时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M].赵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93.
[11]蒲松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史记·货殖列传[M ].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2727.
[13]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14]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A].丛书集成:第076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29.
[15]冯尔康,等.中国宗族社会[M].杭州:杭州人民出版社,1994.228.
[16]陈确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158.
[17]黄启臣.试论明清时期商业资本流向土地的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1983,(1).
[18]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Z].合肥:黄山书社,1985.451.
[19]杨伯峻.孟子译注[M ].台北:华正书局,1986.119.
[20]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221-222.
[21]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2]马振方.蒲松龄与科举[J].古典文学知识,1987,(3).
[23]袁世硕.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M].齐鲁书社,198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