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分化——《太平经》与《抱朴子》美学思想比较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of Early Taoist Aesthetic Thought ——A Comparison of Aesthetic Thought in Tai Ping Jing and Bao Pu Zi
作者:潘显一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2,(06):-16-2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太平经》;《抱朴子》;道教美学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太平经》的民间道教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既是汉魏时期中下层老百姓美学意识与宗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又是中原古代文化中审美文化的宗教化和民众化。《抱朴子》既是学者型学术著作 ,又是神仙道教理论思想体系的集大成 ,体现了上层人士、上层知识分子的神仙道教理想及其美学思想 ,具有江南文化色彩。两相比较 ,《抱朴子》的神仙道教美学思想 ,既是古代道家美学理想的宗教化 ,又是古代神仙理想和魏晋美学理想的结合 ;同时 ,它既是早期道教包括《太平经》在内的美学思想的主流化发展和理论提升 ,又是早期道教美学意识、美学思想的分化
参考文献
①《说文解字》释义:善,“与义、美同意。”又如《论语·八佾》:“子闻《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善确有“美”的涵义
①古代的汉语工具书《玉篇·玄部》解释:“玄,妙也。”而《广雅·释诂一》解释:“妙,好也。”《说文·女部》解释:“好,美也。”可见,“玄”本来就具“美”的涵义,在《老子》中基本上用作形容词
①〔意〕圣·托马斯·阿奎那(SaintThomasAquinas,1226—1274),欧洲中世纪末期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的美学观点具有神秘、唯心的性质,是其神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美学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神住在它们里面。”本文之引文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65—66页朱光潜译稿
①分别见《山海经》之《海内经》、《大荒南经》、《海外南经》、《海内西经》和《大荒西经》,《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参见上海书店本《道藏》第21卷782页《山海经》。
[1]太平经:卷四十[A].道藏:第24册[C].上海书店,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397.
[2]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太平经:卷四十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9.
[4]普洛丁.九卷书:第一部分卷六、第六部分卷七.朱光潜译[A].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3-58.
[5]圣·奥古斯丁.忏悔录[A].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4.
[6]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畅玄[M].北京:中华书局,1985.1.
[7]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6.
[8]抱朴子内篇:卷二,论仙[A].道藏:第28册[C].上海书店等三家本.173.
[9]列仙传:卷上[A].道藏:第5册[C].上海书店等三家本.64-67.
[10]太平经·太平经钞:第七卷庚部[A].道藏:第24册[C].上海书店等三家本.8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