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命运──葛利高里·麦列霍夫评论史
Life of Man: a History of Review on Gregory
作者:刘亚丁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0,(01):-122-128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葛利高里;肖洛霍夫;评论;转折;审美价值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96CWW003
中文摘要
本文认为,在《静静的顿河》问世的第一阶段(1928年-40年代),苏联评论界对葛利高里毁多于誉,有的批评家甚至将他称为“人民的敌人”。这是由当时文艺思想的大背景决定的。第二阶段(1953年-80年代)肯定葛利高里的意见占了上风,他由“人民的敌人”转而成为“正面英雄”。这反映出苏联文学批评方法和价值观念的转折。实际上,作家有意识忽略了葛利高里的历史伦理价值,突出了其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彼捷林.肖洛霍夫:生活创作的篇章[M].莫 斯科,1989.157-158.
[2]文学评论,1940,(6)
[3]旗, 1941,(4);转引自古拉.静静的顿河是如 何创作的[M].莫斯科,1989.217
[4][17][19][20][22][33][34]孙美玲编选.肖 洛霍夫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22,23,479,108,101,133-134,124- 135,470
[5][11]列日涅夫.米·肖洛霍夫[M].莫斯科, 1948.128,129,131,167
[6]青年近卫军[J].1940,(10);转引自罗·普列 特涅夫.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M].(俄文 版),Eedewood,1987.171
[7]文学报,1940-9.3
[8]新世界,1928,(10)
[9]转引自古拉.静静的顿河是如何创作的[M]. 莫斯科,1989.159
[10]文学批评家,1940,(10)(11). [12]文学报,1940-8-11
[13]列·科洛德内伊.一个题辞的来历[J].旗, 1987,( 10)
[14]转引自古拉和阿勃拉莫夫.肖洛霍夫研究 资料[Z].列宁格勒:教育出版社,1962,19
[15]列日涅夫.两颗心灵──论肖洛霍夫的静 静的顿河[J].青年近卫军,1940,(10);转引 自古拉.静静的顿河是如何创作的[M].莫 斯科,1989.217
[16]斯·舒舍科夫.苏联二十年代文学斗争史 实[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289
[18]十月,1955,(10)
[21]雅基缅科.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M].莫 斯科,1958.163
[23]雅基缅科。肖洛霍夫的创作[M].莫斯科, 1982,266—267.
[24]十月,1975,(5).
[25]文学报,1984-9-19.
[26]十月,1990,(6).
[27]我们刚批人[J]1994,(4).
[28]塔玛欣.小说家肖洛霍夫的诗学[M].斯塔 夫罗波尔,1980.
[29]米·肖洛霍夫[C].莫斯科,1975.
[30]叶尔绍夫.苏联文学史[M].北京:北师大 出版社,1982.544.
[31]文学问题,1976,(11).
[32]刘亚丁.静静的顿河:成人童话的消解 [A].文学史重构与名著重读[C].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1996.刘亚丁.苏联文学沉思 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100- 11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