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分类是图书分类而非学术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Books or Classification of Scholarship: A Study on the Four-division Classification in Pro-modern China
作者:黄晏妤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0,(02):-104-11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图书分类;学术分类;四部;目录学;校雠学;郑樵;章学诚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经、史、子、集四部本是中国古代图书文献的分类,但现在常将其视为中国传统学术的分类。赞成和反对这一看法的多为研究学术史的学者,本文从图书分类学的视角考察这一问题,注重图书分类与学术分类的异同,论证四部分类是图书分类而非学术分类,并简单分析图书分类被一些学者看作学术分类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汪荣祖.陈寅恪评传[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2]井波陵一.试论王国维的学风──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革命性转变[A].收入王永兴主编.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C].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3]桑兵.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J].历史研究.1996,(5).
[4]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1922-1927)[M].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1999.
[5]傅斯年.改革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A].傅斯年全集(6)[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
[6]章学诚.家书四[A].收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M].上海古籍书店,1993.
[7]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书店影印商务印书馆,1957.
[8]杜定友.校雠新义[M].中华书局,1930.
[9]章学诚.校雠通义[M].会文堂书局本(年代不详).
[10]章学诚.和州志·艺文书叙例[A].收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M].
[11]黄文弼.对于改革中国图书部类之意见 [J].图书馆学季刊 1(2), 1926.
[12]郑樵.通志·总序[M].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8.
[14]吕思勉.经子解题[M].商务印书馆简编本,1939.
[15]汪应文.子部分类管窥[J].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6(1)1934.
[16]顾潮.顾颉刚年谱[M].中华书局,1993.
[17]顾颉刚.上北京大学图书馆书[N].北京大学日刊 1分册,1918-03-04.人民出版社影印本,1981.
①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第51-56页。按姚名达又列举五项《七略》“分类标准不一”的实例(参阅第67-69页),也多失之过苛。如说《诸子略》和《兵书略》中均有“阴阳”是“种名重复”,其实前者是较大门类的著作,后者明确为“兵阴阳”,是次一级门类的著作,犹如今日“数学”之有各类“应用数学”,许多“应用数学”的书籍在分类时就不见得列在数学这一大类之下,更有跨学科的“物理化学”一类,均有所同也有所异,似不宜责以“重复”。
①参见《通志·艺文略、校雠略》。应该说,郑樵取“十二”为总数或不完全是根据学术的类别,也有勉强之处。张政 先生在《“十又二公”及其相关问题》(收入张岱年等:《国学今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3-107页)一文中已论证了“十二”在古代的特殊意义,郑樵自己在序中已说:“十二野者,所以分天之纳;九洲者,所以分地之纪;七略者,所以分书之次。臣于是总古今有无之书,为之区别,凡十二类。”故不能排除他因推崇学术而特意使用“十二”这一总数,从今天的眼光看也是不够“科学”的。这个论点承罗志田先生提示。
②参见章学诚:《校雠通义》卷一各篇;《和州志·艺文书叙例》第769-776页;周振甫:《论史家部次条别之法》(收《国学今论》,第136-148页)一文论此甚详,可以参阅。
①杜定友并说他自己虽沿用校雠“旧名,实则未为可也”。参《校雠新义》下册,第61-62页,1-2页。
①蒋元卿:《中国图书分类之沿革》(中华书局1937年版)有专章讨论《分类法之两大系统》,其中更有《七略四部之互竞》一节,所论甚清晰,参阅第38-54页。不过他只论及唐代以前,未曾将《通志》纳入考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