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辛弃疾艳词
An Analysis of Xin Qi-ji's Yanci Poems
作者:迟宝东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0,(02):-89-9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辛弃疾;艳词;美学特质;潜能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本文从历史文化背景、词体演进过程、词的美学特质三个角度来探讨辛弃疾的艳词,三个角度互有交叉,以词的美学特质为主线。辛氏艳词的美学特质在于传达出了:(一)“春女善怀”之情;(二)“秋士易感”之悲;(三)不凡与不幸叠加而致的抑郁之气。辛词美学特质产生是因为:(一)早期令词形成了特殊的期待视野;(二)时代之需要;(三)稼轩本人的直觉体认和自觉创作;(四)文学发展自身规律所使然。
参考文献
[1]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Z].汕头:汕头大学
[2]叶嘉莹.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A].清词丛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50,40.
[3]张忠纲,董利伟.论辛弃疾的恋情词[J].文史哲,1992,(4).
[4]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359.
[5]陶宗仪.说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44.
[6]唐圭璋.宋词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06-308.
[7]宋史·本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12165.
[8]叶嘉莹.论词中学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A].迦陵论词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23。
[9]叶嘉莹.对常州词派张惠言与周济二家词学的现代反思[A].中文学刊第一期[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97.158.
[10]王灼.碧鸡漫志[A].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85.
[11]叶嘉莹.论苏轼词[A].论柳永词[A].论周邦彦词[A].唐宋词名家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2]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A].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1654.
[13]陈廷焯.词则[Z].转引自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M].济南:齐鲁书社,1990.316.
[14]叶嘉莹.论辛弃疾词[A].唐宋词名家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69.
[15]邓广铭.辛稼轩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0.
[16]蔡义江.旧游飞燕能说:《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赏析[A].辛弃疾词鉴赏[M].济南:齐鲁书社,1986.47.
[17]叶嘉莹.论柳永词[A].唐宋词名家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81.
[18]叶嘉莹.迦陵随笔[A].迦陵论词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78.
①据笔者统计有62首;而据张忠纲、董利伟《论辛弃疾的恋情词》(《文史哲》1992年第4期)一文统计有70余首。故于此处说“十分之一左右”。
①关于此问题,诸葛忆兵论述已详,兹不再赘。参见《宋代恋情词情感价值的评估》,载《中国诗学》第4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据《辞海》,刺桐花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唐时开始移植我国广东、福建一带。根据《辛稼轩年谱》,稼轩生平足迹未至广东,故知所写为福建刺桐。
②据《辛稼轩年谱》,稼轩第一次罢官后,于绍熙三年(1192)被起用,于宁宗庆元元年( 1195)冬再度落职,为官不足四年。
①关于稼轩这两首词中的寄托问题,历来争论较多。有的人持否定态度,如孙崇恩先生即认为这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主观臆想(参考《论辛弃疾的艳情词》,载孙崇恩等编《辛弃疾研究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版);而有的人则持较为肯定的观点,如刘扬忠先生即认为作者写作时于有意无意间渗入了一定的身世家国之感(参考《辛弃疾词心探微》,齐鲁书社1989版)。出版社,1993.226-22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