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派中有派
作者:尹在勤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1984,(04):-55-6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新月”派中有派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在论述新月派的时候,往往都过于笼统,仿佛新月派同仁是铁板一块,这似有一刀切的弊端;而“新月”理论家梁实秋曾在《忆新月》及后来的谈话中,又多次声言“新月没有派”,这话也不正确。在我看来,新月派同仁既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没有派”,而是派中有派。新月派是由一些思想和艺术主张既有共通之点,而又不尽一致的同仁松散地集合在一起的一个复杂的矛盾的社团和流派。我以为,仔细地对“新月”的派中之派进行区分,有助于对它作实事求是的评价。
参考文献
① 胡适之:《追悼志摩》,《新月》4卷1期。
② 徐志摩:《致新月社朋友》,1925年4月2日《晨报副刊》。
③ 有的研究者又认为四子为饶孟侃(子离)、朱湘(子沅)、杨世恩(子惠)、孙大雨(子潜)。
④ 陈梦家:《纪念志摩》,1932年11月《新月》4卷5期。
⑤ ⑥ 见梁锡华编《徐志摩诗文补遗》第1辑书信,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2月版。
⑦ (12) 叶公超:《关于新月》,1980年8月6日台湾《联合报》。
⑧ 熊佛西:《悼闻一多先生》,1946年《文艺复兴》2卷1期。
⑨ 时萌:《闻一多朱自清论》第1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
⑩ 梁锡华:《徐志摩新传》第151-153页,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11月初版。
(11) 饶孟侃:《感伤主义与“创造社”》,1926年6月10日《晨报副刊·诗镌》11号。
(13) (15) (17) 董保中:《新月社、新月派、新月没有了》,1980年9月24-26日台湾《联合报》。
(14) 任白戈:《郭沫若与爱国主义》,《当代文坛》1984年第2期。
(16) (18) 《揭开历史的新月--梁实秋和梁锡华谈话》,1980年7月24-25日台湾《中国时报》。
(19) 《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1辑。
(20) (21) 王康:《闻一多传》第93页、第80-81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5月第1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