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学报》与“古学复兴”
The Journal of Chinese Essence and Chinese Renaissance
作者:王东杰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0,(05):-102-11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国粹保存;古学复兴;清代学术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古学复兴是清末国学保存会同人对他们所参与的国粹保存运动的定位。一方面,文艺复兴被当时的思想界描述为欧洲近代化史的起点,另一方面,国学保存会所谓的“古学复兴”,又有其独特内涵。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打破官学独尊,提倡独立思考;二、继承有清汉学传统,“复兴”古学;三、倡导国语写作。因此,古学复兴的思路看似西学影响的结果,但对它的解读,又离不开对中国、尤其是晚清以来的学术史的了解。本文从清代学术史发展变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了初步解析。
参考文献
① 《国学保存会报告》第1号林纾来信,云马叙伦“纾固已识之矣。后此乞将会中八君子别号,另录一笺见赐”。《国粹学报》总第20期。
② 朱维铮师曾在《失落了的文艺复兴》(收入《音调未定的传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32-140页)一文中提出了这一问题,惜限于篇幅,未做充分的历史论证。其他如郑师渠在《晚清国粹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一书中也有专节,而主要从中、西文化关系的角度入手,与本文视角不同。
①上及下面相关论述参考李长林《国人对欧洲文艺复兴的早期了解》,《世界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8期。
①关于国学保存会和《国粹学报》的活动和基本思想的介绍,作者已有《国学保存会和清季国粹运动》一文(《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本文对其中已涉及的内容,特别是原始资料的引述从简。
②相同的看法并见刘光汉《周末学术史总序》,《国粹学报》第1期。
①见黄节《国粹学报叙》,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分别载《国粹学报》第1期、第6期。
①此一节引文不注出处者,均见邓实《古学复兴论》。
①参考前揭郑师渠著及胡逢祥《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史学》,《历史研究》1985年第5期。
②邓实:《国学微论》,《国粹学报》第2期。相同的意见又见刘光汉《古学出于史官论》,《国粹学报》第1期;刘光汉《古学起原论》,《国粹学报》第8期;陆绍明《史学稗论》,《国粹学报》第15期;章太炎《诸子学说略》,《国粹学报》第20-21期。
③邓实:《国学无用辩》,《国粹学报》第30期。相同的意见又见氏著《国学真论》,《国粹学报》第27期。
①康有为《进呈突厥削弱记序》,引自前揭李长林文。
②邓实《国学微论》,《国粹学报》第2期;刘光汉《论孔子无改制之事》(续),《国粹学报》第25期。又参见刘光汉《论古学出于史官》、邓实《国学讲习记》、马叙伦《史学存微》(后两文俱见《国粹学报》第19期)等。
①章太炎:《致国粹学报社书》,原无题,《国粹学报》第59期:又,[11]汤志钧编书第497页。
①刘光汉:《论文杂记》,《国粹学报》第1期。另参考《论白话报与中国前途之关系》,李妙根编《刘师培论学论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39-342页。后来的胡适也有类似的联想,把拉丁文比做中国的文言文,把欧洲各国语文比作白话文,其实这两者完全不同。
②《林纾的翻译》注60,《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15页。张之洞不喜“日本名词”,参见该篇注47,第113页。
③[11]汤志钧编书,第276页。类似说法另见该书第259页。
[1] 马叙伦.我在六十岁以前[M].上海建文书店,1948,68.
[2] 黄节.国粹学报叙[J].国粹学报(1).
[3] 刘光汉.论中国宜建设藏书楼[J].国粹学报(19)
[4] 拟设国粹学堂启[J].国粹学报(26).
[5] 许守微.论国粹无阻于欧化[J].国粹学报(7).
[6] 朱维铮.絛书发微.国故论衡校本引言[A].求索真文明──晚清思想史论[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65、287.
[7] 邓实.古学复兴论[J].国粹学报(9)
[8] 潘博.国粹学报叙[J].国粹学报(1).
[9] 清史稿·吴汝纶传[M].转引自赵建民.吴汝纶赴日与中国学制近代化[J].档案与史学,1999,(5).
[10] 罗振玉.集寥编[A].存萃学社.罗振玉传记汇编[C].香港东大图书公司,1978,165.
[11] 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A].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M].中华书局,1977.
[12]邓实.发刊辞[A].古学汇刊第一集第一册[M].国粹学报社,1912,1.
[13] 夏中义.世纪初的苦魂[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16-18.
[14]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A].林志钧编.饮冰室合集第一册文集第七[M].中华书局,1989,102-103.
[15] 刘光汉.周末学术史总序[J].国粹学报(1).
[16] 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J].国粹学报(6).
[17] 邓实.国学今论[J].国粹学报(5).
[18] 章太炎.革命之道德[A].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M]310.
[19] 〔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M].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02-119.
[20] 刘师培.清儒得失论[J].民报(14).
[21] 邓实.国粹学报第一周年纪念辞并序[J].国粹学报(13).
[22] 与王鹤鸣书[J].国粹学报(63).
[23] 章太炎.与钟君论学书[J].文史第二辑.中华书局,1963,281.
[24] 国粹学报发刊辞[J].国粹学报(1).
[25] 梁启超.新民说[A].前揭林志钧编书,117.
[26] 章太炎.原教上[A].章太炎全集第3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283.
[27] 刘光汉.论孔子无改制之说[J].国粹学报(23).
[28] 蒙文通.古史甄微自序[A].蒙默编.古学甄微[M].巴蜀书社,1987,19.
[29] 周予同.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初探[A].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713-715.
[30] 周作人.苦茶──周作人回想录[M].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171.
[31] 章太炎.诸子学说略[J].国粹学报(20-21).
[32] 刘师培.论中土文字有益于世[J].国粹学报(46).
[33] 章太炎.太炎先生自述学术次第[A].章炳麟传记汇编[M].香港大东图书公司,1978.
[34] 吴宓.吴宓自编年谱[M].三联书店,1995,79.
[35] 国学振起社广告[J].民报(8).
[36] 致国粹学报社书[J].国粹学报(59).
[37]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A].中国近代资料丛刊[Z].台湾文海出版社.
[38] 许寿裳.章炳麟[A].章炳麟传记汇编[M].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