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东坡书传》述略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Dongposhuzhuan
作者:舒大刚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0,(05):-84-91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中国哲学;文献学;尚书;苏轼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东坡书传》是苏轼自己颇为重视的三部经学著作之一,历代《尚书》学者也多有称引,但是近代以来却无人注意该书。本文从《东坡书传》的撰写和流传、《东坡书传》的主要成就和后人对《书传》的评价诸方面,初步探讨了《东坡书传》的学术价值和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① 孔繁《苏轼〈毗陵易传〉的哲学思想》,载《中国哲学》第9辑,三联书店1987年;曾枣庄《〈苏氏易传〉和三苏父子的道家思想》,载香港《道家文化研究》第8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龙晦《苏轼易学初探》,载《巴蜀文化论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② 马、卿二人均有《苏轼〈论语说〉钩沉》,卿文载1992年《孔子研究》第2期,辑得70余条;马文载《四川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辑得50余条。
①陆游《渭南集》卷二八《跋苏氏易传》:“此本,先君宣和中入蜀时所得也。方禁苏氏学,故谓之*.陵先生云。”由此可见,至少徽宗宣和年间有人偷刻过《毗陵易传》。
①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也有类似说法。
②王氏《新经义》已佚,清人从《永乐大典》只辑出《周官新义》一书,台湾大学程元敏有《三经新义辑考汇评》(一)、(二) ,从诸文献中辑出其《尚书新义》、《诗经新义》佚文。
③《朱子语类》卷七八。又《经义考》卷八二蔡沈《书集传》下引何乔新亦说。
①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三说苏氏“三江”解,“以《禹贡》之言考之,若合符节”;黄伦《尚书精义》卷十引;陈大猷《书集解或问》“三江既入”;金履祥《尚书解》;黄镇成《尚书四考》卷七;王充耘《读书管见》卷上“三江”条:“三江既入,疑当从苏氏之说”;《经义考》卷七九苏轼《书传》条引马中锡:“东坡传《书》‘三江既入,震泽底定’,谓三江为南江、中江、北江。蔡九峰不取其说,且谓其为味别者非是。然所谓以味别水者,非东坡之臆说也,唐许敬宗曰:‘古五行皆有官,水官不失职,则能辨味与色。潜而时出,合而更分,皆能识之。’是先已有此言矣,九峰未之考也。至其所谓‘尧之洪水未治也,东、南皆海,岂复有吴越哉?及彭蠡既潴,三江入于海,则吴越始有可宅之土,水之所锺独震泽而已。’斯言也,百世以俟圣人可也”;陈第《尚书疏衍》卷三;王夫之《尚书稗传》卷一;钱肃润《尚书体要》卷六;华玉淳《禹贡约义》;程瑶田《禹贡三江考》;朱鹤龄《禹贡长笺》。
①林之奇《尚书全解》卷一;吕祖谦《东莱禹贡图说》“淮泗达河”条:“苏氏据历代事以证此,言最为详备。盖近世言汴水者,皆以起于隋时,故苏氏辨之”;陈经《尚书详解》卷六《浮于淮泗达于河》:“淮泗入河,必道于汴,此故道也。世谓隋炀帝欲幸维扬,始通汴入泗,禹时无此水,东坡”云云,引苏氏《书传》自“按前《汉书》项羽”起,至“非炀帝创开也”止,凡280余字,几乎一字不漏。
①《朱熹集·续集》卷三《与蔡仲默帖》:“诸说此间亦有之,但苏氏伤于简,林氏伤于繁,王氏伤于凿,吕氏伤于巧。’”《经义考》卷八二蔡沈《书集传》条引何乔新:“朱子所取四家,而王安石伤于凿,吕祖谦伤于巧,苏轼伤于简,林之奇伤于繁。”两处所引朱子皆以“简”病《东坡书传》,但《朱子语类》卷七八:“或问:‘《书》解谁者最好?莫是东坡《书》为上否?’曰:‘然。’又问:‘但若失之简。’曰:‘亦有只消如此解者。’”又并不以“简”为东坡病。
[1]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A].栾城后集[M]卷二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 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余敦康.内圣外王的贯通[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4] 皮锡瑞.经学历史(校注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M]卷十一东坡书传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2.
[6] 张海鹏.东坡书传跋尾[A].东坡书传学津讨原本[M].江苏:广陵刻书局影印.
[7] 何鑅.春渚纪闻[M]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
[8] 释道潜.参寥子诗集[M]卷十一.四部丛刊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9]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 朱彝尊.经义考[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99.
[11] 朱熹.与蔡仲默书帖[A].朱熹集·续集[M]卷三.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12]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 王十朋.游东坡十一绝之八[A].梅溪先生文集[M]卷十五.四部丛刊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14] 舒大刚等.斜川集校注[M]卷二.成都:巴蜀书社.1995.
[15] 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 王应麟.困学纪闻[M]经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17] 胡直.书苏子瞻书传后[A].
[18] 凌初.东坡书传序[A].东坡书传[M].明凌氏朱墨套印本.
[19]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A]卷二.清代书目题跋丛刊八[M].中华书局.199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