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蜀国青铜雕像文化来源和功能之再探讨
作者:段渝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1991,(02):-97-10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商代蜀国青铜雕像文化来源和功能之再探讨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在《论商代川西平原青铜文化与华北和世界古文明的关系》一文中,我们曾从文化史的比较研究角度出发,指出商代川西平原蜀国的青铜文化,是在其自身文明诸要素的基础上,主要吸收了华北商文明的因素,同时吸收了一些古代近东文明的因素,例如青铜雕像文化、权杖及其象征系统等,最终形成的高度发展并富于世界性特征的复合型文明①。本文拟从文化的进化及其功能性分析的角度入手,对此加以再探讨,就正于海内外方家。
参考文献
① ④ (16) (26) (36) (49) 段渝:《论商代川西平原青铜文化与华北和世界古文明的关系》,中国先秦史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1989年,待刊稿。论文提要见《先秦史研究动态》1990年1-2期合刊,
② (48) 四川省文管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汉市文管会、文管所:《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10期;《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5期
③ ⑤ (31) 四川省文管会等:《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
⑥ (20) (51) 四川省文管会等:《成都十二桥商代建筑遗址第一期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12期。
⑦ (18) (54)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新繁水观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8期,王家祐、江甸潮:《四川新繁、广汉古遗址调查记》,《考古通讯》1958年第8期。
⑧ (52) 四川省文管会:《成都羊子山土台遗址清理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第4期。
⑨ (53) 四川大学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成都指挥街周代遗址发掘报告》,《南方民族考古》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罗二虎、陈放、刘智慧:《成都指挥街遗址孢粉分析研究》,《南方民族考古》第2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年。
⑩ 王毅:《成都市蜀文化遗址的发现及其意义》,《成都文物》1988年第1期。
(11) 赖有德:《成都南郊出土的铜器》,《考古》1959年第8期。
(12) 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战国墓发掘记》,《文物》1976年第3期。
(13) 四川省博物馆:《成都青羊宫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8期。
(14) 陈显丹、陈德安:《从三星堆遗址看早期蜀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四川省文管会1986年10月印。
(15) 陈显丹:《论广汉三星堆遗址的性质》,《四川文物》1988年第4期。
(17) 王家祐:《记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的铜器》,《文物》1961年第11期。四川省博物馆等:《四川彭县西周窖藏铜器》,《考古》1981年第6期。
(19) 周尔泰:《十二桥商代建筑遗址有新发现》,《成都晚报》1990年4月9日。
(21) 徐中舒:《四川彭县濛阳镇出土的殷代二觯》,《文物》1962年第6期。
(22) 陈德安、罗亚平:《蜀国早期都城初露端倪》,《中国文物报》1989年9月15日。
(23) 段渝:《略论蜀古文化的物资流动机制》,《社会科学报》1990年12月6日。
(24) 三星堆遗址的城墙,形成于早商时期,见注(22) 。青铜雕像群则属殷墟时期,见注② 。故其间有数百年的距离。
(25) 李学勤:《论新都出土的蜀国青铜器》,《文物》1982年第1期。
(27) 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页。
(28) (47) 托马斯·哈定:《适应与稳定性》,《文化与进化》第3章,韩建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29) 林向:《蜀酒探原》,《南方民族考古》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
(30) (55) 陈显丹:《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概况、初步分期》,《南方民族考古》第2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年。
(33) 曾中懋:《广汉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铜器成分的分析》,《四川文物》“广汉三星堆遗址研究专辑”,1989年。
(34) R. F. Tyiecote, A History of Metallurgy, 1976.
(35) 苏秉琦:《在中国考古学会第六届年会上的讲话》,《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
(37) 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第1、 2期,1979年第1期。
(38) 段渝:《论巴蜀地理对文明起源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39) 《战国策·秦策》。
(40) 《汉书·地理志》。
(41) 郭沫若:《殷契粹编》第1175片。刘鹗:《铁云藏龟》105. 3。罗振玉:《殷虚书契后编》上9. 7。
(42) 《逸周书·世俘篇》。
(43) 周甲H11:68,H11:97。见陈全方:《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甲骨文概论》,《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0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
(44) 《左传》成公四年。
(45) (57) 唐金裕、王寿芝、郭长江:《陕西省城固县出土殷商铜器整理简报》《考古》1980年第3期。
(46) 《诗经·商颂·玄鸟》。
(50) 沈仲常:《三星堆二号祭祀坑青铜立人像初记》,《文物》1987年第10期。
(57) 四川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工作队:《四川忠县(?)井沟遗址的试掘》,《考古》 1962年第8期。
(58)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59) P. K. Bock, Modern Cultural Anthropology, 1979.
(60) 扬雄:《蜀王本纪》。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61) 段渝:《论蜀史三代论及其构拟》,《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6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