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司马懿政变的几个问题
作者:杨耀坤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1985,(03):-89-98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有关司马懿政变的几个问题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司马懿政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这一事件后,司马氏控制了曹魏政权,后又取而代之,开创了世家大族统治的历史。但旧史对这一事件及其前后史事的记载多所篡改,为后世治史者造成重重困难。故时至今日,史学界对这段历史还有不少分歧的看法。如近几年出版的范文澜《中国通史》、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以及李志民、柳春藩《关
参考文献
(1) 现存记载这段史事最早的著作是陈寿《三国志》,而《三国志》成于西晋。其中《魏书》部分,主要依据鱼豢《魏略》和王沈《魏书》。而鱼豢《魏略》是私撰,王沈《魏书》是官修。官修书更具约束性,故陈寿写曹魏史事多以王沈《魏书》为篮本。而王沈是司马氏死党,于魏晋更迭之际,多为司马氏回护。东晋人时这一点已经指出,《太平御览》卷二三三引王隐《晋书》云:“王沈为秘书监著《魏书》,多为时讳。”《史通。古今正史》亦谓王沈书“多为时伟,一珠非实录”。不仅王沈书和此,晋人所撰魏末史著,大多也有此偏向。《史通·书事》云,“若王沈、孙盛乏伍,,··…论王业,则党悖逆而诬忠义,叙国家,则抑正顺而褒墓夺。”故现存魏末史料,数量既少,问题又多。
(2) 载《史学集刊》1982年4期。
(3)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第285页。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二册第12页也说曹魏政权至魏明帝曹睿时, “政治也很腐败。”
(4) 李志民、柳春藩《关于司马懿曹爽之争的评价问题》。
(5)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143页。
(6) (7) 《后汉书》卷九《献帝纪》。
(8) 见《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世语》。
(9) 《三国志》卷二《文帝纪》裴松之按语。
(10) 关于曹魏时期采用权法井用的为政方针, 参见拙著《从傅嘏‘难刘劭考课论’看曹魏为政的特点》, 载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史论丛》第九辑。
(11) 《三国志》卷二四《高柔传》。
(12) (13) 见《三国志》卷二《文帝纪》。
(14) 《三国志》卷三《明帝纪》注引《魏书》。
(15) 《三国志》卷三《明帝纪》注引孙盛语。
(16) 见《三国志》卷二二《陈矫传》。
(17) (18) 《三国志》卷一六《杜畿传附恕传》。
(19) 《资治通鉴》卷七二魏明帝太和六年。《三国志·杜畿传附恕传》与此略同, 而有不可解之字, 故从《通鉴》。
(20) 《三国志》卷二二《卢毓传》。
(21) 《三国志》卷二二《陈群传》谓陈群上疏谏阻营建宫室, “帝于是有所减省”。
(22) 《三国志》卷三《明帝纪》注引孙盛语。
(23) (24) 《三国志》卷三《明帝纪》。
(25) (26) (27) 《晋书》卷三十《刑法志》。
(28) 《三国志》卷三《明帝纪》。
(29) 《三国志》卷八《公孙度传附渊传》。
(30)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
(31) 《三国志》卷二五《高堂隆传》。卢弼《集解》引胡三省、李慈铭说, 谓高堂隆之言是针对司马懿的。
(32) 《三国志》卷二二《陈矫传》注引《世语》。
(33) 见《三国志》卷三《明帝纪》注引《汉晋春秋》。
(34) (35) 以上事实见《三国志》卷一四《刘放传》注引《世语》。
(36) 《三国志》卷二四《孙礼传》云:“明帝临崩之时, 以曹爽为大将军, 宜得良佐, 于床下受遗诏, 拜礼大将军长史, 加散骑常侍。”
(37) 原书注引无书名, 《三国志集解》引陈景云说疑为《魏略》。
(38) 见王懋竑《白田草堂存稿》卷五《魏志馀论》。
(39) 按《资治通鉴》卷七四魏明帝景初三年载:“太子即位, 年八岁, ……加曹爽、司马懿侍中、假节、都督中外诸事, 录尚书事。”这是将《曹爽传》与《晋书·宣帝纪》简单地综合在一起, 而没有区别二人为“都督中外诸军, 录尚书事”的具体时间, 是不确切的。
(40) 曹爽表见《三国志》卷九《曹爽传》注引《魏书》。
(41) 汉魏时期, 太傅为上公, 位在三司上。曹魏时太司马亦高于大将军。如黄初三年, 曹仁由大将军为大司马(见《三国志·文帝纪》)。太和四年曹真由大将军为大司马, 而司马懿却由骠骑将军为大将军副曹真伐蜀(见《三国志·文帝纪》)。可见大司马高于大将军。
(42) 《曹爽传》注引《魏书》载曹芳使刘放、孙资所作诏书有云:“今大将军荐太尉宜为大司马, 既合先帝本旨, 又放推让, 进德尚勋。……朕甚嘉焉。朕惟先帝固知君子乐天知命, 纤芥细疑, 不足为忌, 当顾柏人、彭亡之文, 故用低回, 有意未遂耳!……其以太尉为太傅。”潘眉《三国志考证》卷三说:“玩此诏旨, 盖谓懿姓司马氏, 今若拜大司马, 则司马氏加大名, 嫌于逼上, 近柏人, 彭亡之谶, 亦非所以安司马氏也, 故但拜太傅, 不拜大司马。”《晋书》卷一《宣帝纪》则谓:“朝议以为前后大司马累薨于位, 乃以帝为太傅。”
(43) 《三国志》卷四《齐王芳纪》。
(44) 司马懿为太傅在景初三年。夏侯玄为征西将军的时间, 却无明文记载, 而《三国志》卷九《夏侯尚传附玄传》裴松之的按语谓曹爽于正始五年伐蜀, 时夏侯玄已为关中都督。则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当在正始五年前。
(45) 见李志民, 柳春藩《关于司马懿曹爽之争的评价问题》。
(46) 《三国志》卷九《曹爽传》。
(47) 夏侯玄是曹爽之姑子, 与曹爽关系密切。司马懿政变中他未被诛, 可能由于正始四、五年他为征西将军镇守长安后未在京都, 故未被牵连。也可能由于他的名气太大, 司马氏一时难以下手。但最终仍遭司马氏残杀。
(48) 《宋书》卷四十《百官志》云:“魏、晋散骑常侍、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平尚书奏事, 江左乃罢。”又云:“建安十二年, 改护军为中护军……魏初因置护军, 主武官选。”
(49) 以下三点所引均见《三国志》卷九《夏侯尚传附玄传》。本段有的论述参见台湾省中华学术院中华史学协会、中国文化学院史学研究所与史学系印《史学汇刊》第九期刘显叔《论魏末政争中的党派分际》一文。
(50) 参见《日知录》卷八《年掾属》条。《旧唐书》卷八七《魏玄同传》载魏玄同上疏则谓郡国守相自置属吏的制度仅行于汉代, 至魏晋则“归吏部”。陈寅恪对此说批云:“州郡掾吏之归中央政府选任, 始于北齐, 至隋而成一固定制度, 非起于魏晋时也。玄同之言不确。”(见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卷中第98-99页。
(51) (52) 《三国志》卷九《夏侯尚传附玄传》。
(53) 李志民, 柳春藩《关于司马懿曹爽之争的评价问题》。
(54) 见《晋书》本传, 以下列举诸人所引资科, 凡未注明出处者, 均见《晋书》本传。
(55) 见《三国志》卷二八《诸葛诞传》注引《世语》。
(56) 《三国志》卷九《曹爽传》注引《世语》。
(57) (58) 《三国志》卷九《曹爽传》注引。
(59) 《三国志》卷四《齐王芳纪》。
(60) 见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何晏论》, 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四《三国》。
(61) 《晋书》卷九六《杜有道妻严氏传》谓严氏字宪, 有一女名(韦华), “有淑德, 傅玄求为继室, 宪便许之。时玄与何晏、邓飏不穆, 晏等每欲害之, 时人莫肯共婚。及宪许玄, 内外以为忧惧。”
(62) 《三国志》卷九《夏侯尚传附玄传》注引。
(63) 《资治通鉴》卷七五魏邵陵厉公正始八年注。
(64) 《三国志》卷四四《费祎传》注引殷基《通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