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的先验方法
作者:罗中枢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1987,(03):-27-3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论康德的先验方法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要真正把握《纯粹理性批判》中阿拉伯图案花纹似的哲学论辩的线索和实质,就必须抓住康德所运用的哲学方法。众所周知康德的方法是先验方法。然而,我国哲学理论界对其研究并不重视,偶尔有人提到先验方法“从实质上说,是形式逻辑的”,即“采用概念系统和逻辑形式”,是“联系、综合、统一”的方法。但是关于先验方法的具体内容、基本
参考文献
① 李质明:《康德对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的伟大贡献》,见中国社科院哲研所编《论康德黑格尔哲学》第7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② 郑涌:《本体论意义上的新形而上学导论》,同上书第160页。
③ 温纯如:《康德的先验方法论探索》,载《学习与探索》1984年第4期。
④ 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第82页。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⑤ Bxii(B指《纯粹理性批判》德文第2版,A指德文第1版,后为页码),参见蓝公武中译本第10页。
⑥ Bxiii,参见蓝译本第11页。
⑦ Bxviii,参见蓝译本第13页。
⑧ Bxix,参见蓝译本第13-14页。
⑨ Bxxiii,参见蓝译本第15页脚注。
⑩ Bxix,参见蓝译本第13页脚注。
⑾(22) (30) (36) 康蒲·斯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1930年伦敦英文版,第xxxviii页,36页,48页,190页。
⑿⒁(42) 梯利:《西方哲学史》下册第164页,166页,235页。
⒀那托普:《康德与马堡学派》,载《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
⒂郑昕:《“主”“客”之辨兼论〈未来玄学〉》,载《外国哲学》第5辑。
⒃伍德(Ledger Wood)指出,这种转换在逻辑上缺乏说服力,是不合法的。(伍德:《先验方法》,见惠特曼、鲍尔斯编《康德的遗产》,普林斯顿1939年英文版第14页。)
⒄B117=A85,参见蓝译本第93页。
⒅详见B120=A87,参见蓝译本第94页。
⒆B126=A94,参见蓝译本第97页。
⒇B164-165,参见蓝译本第117页。
(21) (24) (25) (26) (27)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3页,70页,173页脚注,30页,37页。
(23) 布查尔(Gerd Buchdahl):《形而上学与科学哲学》英文版第482页。
(28) (3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03页,第217页。
(29) 康德:《逻辑讲义》,转引自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第77页。
(31) B765=A737,参见蓝译本第512页。
(32) B748=A720,参见蓝译本第502页。
(33)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见卡西尔(E·Cassirer)编《康德著作集》第4卷第374页,柏林1922年德文版。
(35)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第306页。
(37) B111,参见蓝译本第89页。
(38)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第36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39) 国内学术界一般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理解先验方法,国外不少学者如斯密、梯利、柯亨、巴克拉捷等都把先验方法理解为一种哲学研究方法,而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者如谢林、黑格尔主要是从综合法的角度理解、继承和发展先验方法的。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将上述第二、三种含义的先验方法统称为先验方法,认为“分析要素和综合要素都是康德整个先验方法中正当的部分”(柯尔:《〈纯粹理性批判〉和〈导论〉的关系》,载《哲学译丛》1981年第5期)。布罗德(见《康德-新介绍》,剑桥1978年英文版,第14页)、伍德(见《康德的遗产》第4页)也持相似的见解。
(40)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第259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41) 奥伊则尔曼主编:《辩证法史》第67-68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3) 康德晚年曾发表声明,严厉指责从费希特开始的这种背叛,他说:“要从逻辑中提炼出实在的客体,那是徒劳的。”(转引自《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6卷第100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