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医经《黄帝内经太素》的历史语境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an Medical Canon in Early Tang:Yang Shangshan and His Grand Basis of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作者:陈昊;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8,214(01):-122-12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唐代初期;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医经;历史语境
Key words: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唐初的医学世界——国家语境下的身份认同、医书文化与身体经验”(12XNF021)
中文摘要
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在《内经》传递的谱系中位置重要。杨上善撰注《太素》时在李贤府中,但此书无论在李贤府中的文化工程中,还是在官方医学的知识传递中,都并非处在核心的位置,而且在其初撰成时,显然缺乏足够的环境去赢得同时代的读者。但这部著作和杨上善的经历,却也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即如何在写本时代的文本流动性和多样性之下理解经典权威的造成;以及在边缘的经典整理者,如何面对不同知识权力和思想资源做出选择,进而展示出经典权威在历史语境中被塑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钱超尘、李云:《〈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第1页。此书的录文大量保留了仁和寺本中的异体字等,本文引注时,皆径录为正字,以下不再说明。
(2)杨守敬:《日本访书志》,《杨守敬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21页。唐代避“丙”为“景”,清人周广业就已注意到,见《经史避名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198-200页。在仁和寺本《太素》重新发现之前,多纪元胤根据其他记载就有杨上善是唐人的推测。
(3)郭霭春主编:《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第11页。
(4)萧延平:《黄帝内经太素例言》,《黄帝内经太素》,兰陵堂仿宋嘉佑刻本,1924年。此据《续修四库全书》第9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7页上一栏。
(5)相关学术史请参考钱超尘:《黄帝内经太素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第1-25页。
(6)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61页。
(1)真柳誠:《黄帝医籍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14年,第321-342页。此处限于篇幅,并非是对杨上善与《太素》研究史的全面回顾,兹举要者及与本文论述相关者述之,更为全面的研究史可以参阅徐春波的《〈黄帝内经太素〉的文献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中医学院,1996年)和钱超尘的《黄帝内经太素研究》中的相关部分。
(2)百慕达在其最近的研究中强调了古代的医学谱系和叙事如何嵌入到现代学术的叙述之中,见Miranda Brown,The Art of Medicine in Early China:The Ancient and Medieval Origins of a Modern Archiv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
(3)李建民:《旅行者的史学——中国医学史的旅行》,台北:允晨文化,2009年,第121页。
(4)金仕起:《中国古代的医学、医史与政治——以医史文本为中心的一个分析》,台北:政大出版社,2010年,第7页。
(5)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84-285页。
(6)张固也、张世磊:《杨上善生平考据新证》,《中医文献杂志》2008年第5期,第1-14页。
(7)钱超尘曾经详细列举将杨上善称为隋人的记载,认为均是因袭林亿之误,参见钱超尘:《黄帝内经太素研究》,第35-38页。
(8)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284页。
(1)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第374页。
(2)制度记载见《通典》卷二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59页。
(3)李林甫:《大唐六典》,柏市:広池学园事业部,1973年,第194页下一栏。
(4)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885-2886页。
(5)张固也、张世磊:《杨上善生平考据新证》,第3页。
(6)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284页。
(7)李锦绣:《试论唐代的弘文、崇文馆生》,《文献》1997年第2期,第71-85页。
(8)李林甫:《大唐六典》,第473页。
(9)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道藏》第14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09页。
(10)李林甫:《大唐六典》,第472页上一栏。
(11)贾似仁:《关于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的年代》,《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第10-11页。
(12)《旧唐书》卷四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27-2030页;《新唐书》卷五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17、1526页。
(1)最近的研究请参阅刘方玲:《唐初文学馆与储位之争的关系论析》,《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Yinggang Sun,“Princely Patronage in the Scholarly World of Sui and Early Tang China(581-713),”PhD.Dissertation,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Princeton University,2009;戚学民:《〈后汉书〉李贤注与〈文选〉李善注:论李善注影响的扩张》,《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3期;小林岳:《後漢書劉昭注李賢注の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13年,第271-276页。
(2)池田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0年,第202-203页。
(3)真柳誠:《黄帝医籍研究》,第321-323页。
(4)钱超尘:《黄帝内经太素研究》,第330-331页。
(5)比如《魏书》卷九一《崔彧传》和《北齐书》卷四九《马嗣明传》的记载。《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66页;《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967-2968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一阁博物馆:《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68、571页。
(2)三木荣:《西域出土医药关系文献総合解说目录》,《东洋学报》第47号,1964年,第139-164页。
(3)马继兴:《出土亡佚古医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6页。
(4)李应存、李金田、史正刚:《俄藏敦煌文献Дx00613“《黄帝内经》、《难经》摘录注本”校录》,《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21-23页。
(5)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327页。
(1)道宣:《续高僧传》,郭绍林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83页。
(2)此段引文,参见钱超尘、李云:《〈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第152、102、17、41、147、226、283、247、189。
(3)在中古的其他释音释字文献中也有“传”“俗传”的用法,现代研究者一般将其看成一种标明“俗字”的方式,见徐时仪:《玄应和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37页;陈五云、徐时仪、梁晓虹:《佛经音义与汉字研究》,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434-436页。
(4)《后汉书》李贤注引用《说文》可见戚学民:《〈后汉书〉李贤注与〈文选〉李善注:论李善注影响的扩张》,第166页;小林岳:《後漢書劉昭注李賢注の研究》,第351-354页。
(5)黄以周:《旧钞太素经校本叙》,《黄帝内经太素附遗文内经明堂》,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81页。
(1)相关制度记载见李林甫:《大唐六典》,第396页。
(2)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5页。
(3)对此的讨论参见金仕起:《中国古代的医学、医史与政治——以医史文本为中心的一个分析》,第67-70页。
(4)上述引文参见钱超尘、李云:《〈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第36页。
(5)胡守为:《神仙传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页。
(6)陈鼓应:《庄子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78-279页。
(7)对《太素》和早期道家文本之间更为广泛的讨论,参见村上嘉実:《〈黃帝內経太素〉と道家思想》,《東方宗教》第71号,1988年,第1-19页。
(8)戚学民:《〈后汉书〉李贤注与〈文选〉李善注:论李善注影响的扩张》,第167页。
(9)巴瑞特:《唐代道教——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曾维加译,济南:齐鲁书社,2012年,第17-26页;雷闻:《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38-152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