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场学:一种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之“中国话语”的观念与方法
Literatural Presentology: A "Chinese Discourse" Approac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Art and Literature
作者:王贵禄;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8,214(01):-56-6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文学在场学;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文学在场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出场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文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有其聚焦的问题谱系、相对稳定的研究理路、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标识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文学在场学对文学理论研究的最大启示在于研究思路的更新,即运用"两大地平线、四个模块"的研究方法,探析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经典文本如何在历史语境的转换中,重新建构其出场逻辑、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文学在场学对于文学史研究的意义,在于运用其特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在场的"反常事实"的阐释,以探寻文学史演进的相关规律。文学在场学对于文学批评研究而言,重在探寻文艺思潮的出场路径、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式和文学批评家的出场形态。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文学在场学还处于探索阶段。
参考文献
(1)曹典顺:《“出场学”作为一种“中国学派”何以可能》,《江海学刊》2017年第2期,第49页。
(2)任平:《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出场学视域》,《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第4-10页。
(3)如《论马克思主义出场学视域中的历史构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出场者的身份辨识与路径选择》,《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场域:符号与历史的出场意义》,《天府新论》2012年第3期;《论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的辨证视阈》,《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5期;《论资本创新逻辑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的当代视域》,《哲学研究》2014年第10期;《论作为一种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出场学》,《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等。
(1)参见周忠厚等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50页。
(2)王杰:《六十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范式转换及其基本问题》,《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3期,第9页。
(1)任平:《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出场学视域》,《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第7页。
(2)参见任平、孙琳:《场域:符号与历史的出场意义》,《天府新论》2012年第3期,第19页。
(3)任平:《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出场学视域》,《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第8页。
(1)彭锋:《重回在场——兼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术月刊》2006年第12期,第46页。
(2)曹典顺:《出场学的存在与逻辑》,《江海学刊》2014年第2期,第45页。
(3)任平:《论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的辩证视阈》,《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5期,第69页。
(4)任平:《论马克思主义出场学视域中的历史构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12页。
(1)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28页。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前言”,第1页。
(1)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第349-350页。
(2)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选集》第5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5页。
(1)马克思:《致斐迪南·拉萨尔》,1861年7月22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08页。
(1)参阅张江:《理论中心论——从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说起》,《文学评论》2016年第5期,第5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