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儒家居丧不赋诗的典范
Su Shi: A Paragon of Confucian Scholars for Not Composing Poetry during the Period of Mourning
作者:黄强;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6,202(01):-143-151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苏轼;居丧不赋诗;儒家诗教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居丧不赋诗,是六朝以来直至晚清大多数诗人践行的千年习俗,直接体现了崇仰君子人格的儒家诗教的本质追求。苏轼是儒家居丧不赋诗的典范,南宋以来,受到朱熹、陆九渊、吴澄、阎若璩、焦循等人的由衷褒扬。但苏轼诗中《送宋君用游辇下》《咏怪石》二首以往或被视为居丧之作,而所有证据均不能成立。此外,苏轼题跋的《绝胜亭诗》决无可能是苏辙居母丧期间所作,而《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一首,亦并非苏轼劝他人丧制中赋诗之作。今人为古人撰写年谱,或为诗人作品系年时,往往因为不明了诸多古人居丧不赋诗,而发生种种疏漏或错误,因此对苏轼居丧不赋诗的考辨有其普遍意义。
参考文献
1苏轼:《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苏轼诗集》,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册,第1005-1006页。
2 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上册,第1257页下。
3 唐玄宗注、邢昺疏:《孝经注疏》,《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61页上。
1苏轼:《赐文武百寮太师文彦博以下上第一表请举乐不许批答二首》之二,《苏轼文集》卷四十三,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册,第1242页。
2苏轼:《除皇伯祖宗晟特起复制》,《苏轼文集》卷三十八,第3册,第1097-1098页。
3林语堂:《苏东坡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42、74、372页。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17册,第392页。
5胡柯:《欧阳修年谱》,《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一,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册,第2607页。各本《欧阳修年谱》于此皆同。
6苏轼:《乞改居丧婚娶条状》,《苏轼文集》卷三十五,第3册,第1009页。
7参见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东坡全集》附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7册,第30、31-32页。
8施宿:《东坡先生年谱》,王水照:《苏轼选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33、436页。《谱》中于治平三年丙午栏下系云:“春有《柳子玉见寄》。”但“出处”栏系云:“夏四月,宫师卒于京师,先生护丧归蜀”,则明示《柳子玉见寄》一诗作于服父丧之前。傅藻:《东坡纪年录》,《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附录,《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1册,第13、16页。《纪年录》于熙宁元年戊申栏下系云:“是年(有)《和子由记园中草木》《木山引水》《寄题古东池》《绿筠堂》等诗。”但编者明言诸诗作于“公服除”之后。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下册,第1327页。
2董其昌:《〈居庐集〉序》,《容台集·文集》卷一,《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集部第32册,第130页。
3吴澄:《吴文正集》卷五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7册,第581页。
4阎若璩:《潜邱札记》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9册,第397页。
5汪懋麟著、焦循评点:《百尺梧桐阁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下册,第982页。
1周广业:《循陔纂闻》卷二,《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138册,第588页。
2查慎行:《苏诗补注》卷四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1册,第906页。
3毛九苞:《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109页。
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下册,第1327页。
5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册,第2431页。
1孔凡礼:《苏轼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64、65页。
2孔凡礼:《苏轼年谱》,第65页。
3苏轼:《上知府王龙图书》,《苏轼文集》卷四十八,第4册,第1389页。
4孔凡礼:《苏轼年谱》,第63页。《谱》中先谓王素乃王旦之孙,后据《宋史》卷三百二十“王素本传”谓其乃王旦之季子。前所谓,疑笔误。
5苏轼:《论魏王在殡乞罢秋燕劄子》,《苏轼文集》卷二十九,第3册,第822-823页。
1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第1册,第179、214页。
2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续修四库全书》,第1316册,第95、105页。
3苏轼:《书子由绝胜亭诗》,《苏轼文集》卷六十八,第5册,第2134页。
4《苏辙集》,陈宏夫、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册,第1415页。
5嘉祐元年约及闰三月,苏洵率二子由成都出发,五月间抵京师,费时两月有余。参见林语堂:《苏东坡传》,第38页;孔凡礼:《苏轼年谱》,第43-44页。此为正常行程,奔丧则又当别论。
6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三书》《与吴殿院书》,《嘉祐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4册,第936、946页。
7苏辙:《苏氏诗集传》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册,第389页。
8《苏辙集》,第4册,第1244页。《礼记·檀弓上》中,言“先王制礼,而弗敢过也”的是子夏,言“先王制礼,不敢不至焉”的是子张。苏辙所言,乃是据《诗经》毛传、《孔子家语》等书。
9《苏辙集》,第1册,第358页。
10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三书》,《嘉祐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4册,第936页。
1毛九苞:《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卷四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1册,第318页。此卷题跋凡注明年月者,皆系于熙宁、元丰、元祐年间,以元丰年间为多。此跋前一首为《书子由金陵天庆观诗》,末云:“元丰三年四月,家弟子由过此留诗,七年七月十六为书之壁。”此跋后一首为《跋翰林钱公诗后》,末记“元丰八年正月二十日”;则此跋当题于元丰七年七月十六日至次年正月二十日之间。
2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苏轼文集》卷十五,第2册,第472页。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17册,第452页。
4孔凡礼:《苏轼年谱》,第61页。
5孔凡礼:《苏辙年谱》,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第7-8、19页。
6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卷五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25册,第853页。原诗可参见《苏轼诗集》,第6册,第1798-1799页。
7谢维新:《事类备要·前集》卷六十四《丧纪门》,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39册,第512页。
8陈基:《夷白斋稿》卷十三,《四部丛刊》三编景明钞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夷白斋稿》(第1222册,第253页)中,此序文字有所不同,今从明钞本。
1周广业:《循陔纂闻》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138册,第597页。
2《苏轼诗集》,第6册,第1790-1802页。
3陈师道:《次韵苏公谒告三绝》,《后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4册,第594页。
4《苏辙集》,第2册,第419页。
5《苏轼诗集》,第6册,第1798页。
6任渊:《后山诗注》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4册,第771页。
7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285页下。
8杨万里:《诚斋集》卷八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1册,第85页。
9葛万里:《牧斋先生年谱》,《国粹学报》第65期,上海国粹学报社,1910年,第43-44页。
10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389册,第316-317页。
11赵翼:《瓯北集》卷二十五,李学颖、曹光甫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上册,第523页。
1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285页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