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义之学的兴衰及其佛学背景的演变
The Use and Disuse of Geyi as an Exegetical Principle in the Context of Buddhist Sutra Translations
作者:哈磊;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7,208(01):-31-38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格义;事数;解经原则;毗昙学;佛教概念体系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北传《阿含经》注释比较研究”(14BZJ009)
中文摘要
作为一种解经方法,格义用儒道经典中的概念来解释佛经术语,为佛教概念的普及提供了便利,但其在方便理解的同时也出现了背离佛教思想的倾向。随着道安等人提出的"附文求旨"的解经原则的确立,加上建立在《阿含》《毗昙》《般若》等经论之上的佛教概念体系的建立和佛教内在理解路径的畅通,格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逐渐淡出中国佛教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71、173页。
(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66-169页。
(3)释慧皎撰:《高僧传》,汤用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52-153页。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69页。
(2)出自道安法师:《四阿鋡暮钞序》,载释僧祐:《出三藏记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40页。
(3)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论文结合毗昙学来讨论格义,与《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观点有所不同。
(4)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369-370页。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70-171页。
(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72页。
(1)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234页。
(2)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310-311页。
(3)道安法师:《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载释僧祐:《出三藏记集》卷8,道安法师在此指出了胡(梵)本佛经与汉译佛经在语法、文风、表述方式等方面的五个差别,成为后世译经的指南。
(4)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374-375页。
(5)分别见于释道安:《增一阿含经序》《鞞婆沙序》及《阿毗昙序》,载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339、382、377页。
(1)太虚大师将此原则概括为“宗经”,并认为其与本佛、博约、重行并列为中国佛教的四大精神特质。
(2)释慧皎撰:《高僧传》,第195页。
(3)与格义相辅而行的另一种净化佛教的方式是判定佛经中的疑伪经,道安依印度佛教之精神,据其精究博览经论之所得,而定本土伪撰经文26部、30卷,厘清了佛教思想与本土依附之说的界限。安公判定疑伪经的精神和原则,也被僧祐、法上、智升等历代佛教目录学大师所继承,成为树立佛教正见、批判讹误之学说、维护佛教之纯净的重要原则。
(4)释僧祐:《出三藏记集》,382页。
(1)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376-377页。
(2)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339、340页。
(3)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369、522页。
(1)尸陀槃尼撰:《鞞婆沙》,僧伽跋澄译,《大正藏》第28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第439页。
(2)《大正藏》第28册,第464页。
(3)通过思维的抉择而断除一切烦恼,称为择灭无为,《鞞婆沙》中译为数缘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