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反什么“封建”与如何“反封建”?——重述《家》到《寒夜》的精神脉络
What is the Feudalism and How to Fight against It in the Eyes of Ba Jin?——Reinterpreting the Spiritual Thread from Family to Cold Night
作者:李怡;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8,216(03):-142-148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巴金;《家》;《寒夜》;伦理革命;反封建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民国时期四川边缘作家研究”(SC16A010)
中文摘要
虽然巴金和五四新文学的"反封建"都遭遇了不少的质疑,但是重新解读《家》到《寒夜》的精神脉络却十分必要。从根本上说,巴金所追求的"反封建"秉承的是五四的传统,实施的是"伦理"层面的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不同,伦理的反叛属于一种文化思想的新旧对话,是新思想在分歧、矛盾中逐步推进、传播,是情感的转移、重塑与涅槃,它并不追求对于"传统文化"的毁灭和破坏,而是将人的生存权利和精神解放作为最大的目标,沿着这样的方向,巴金的《家》满怀激情,而《寒夜》则走向深沉,这里所体现的恰恰是伦理革命在"反叛"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3页。
(2)《斯大林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99页。
(3)联共(布)中央特委编:《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斯大林撰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被列为该书第四章第二节,成为历史叙述的直接思想指导。
(4)转引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3页。罗荣渠先生以自己的研究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本人都不是这种“单线发展论”者。
(1)巴金:《关于〈激流〉》,《巴金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20卷,第687、688页。
(2)巴金:《关于〈寒夜〉》,《巴金全集》,第20卷,第690页。
(3)巴金:《衙内》,《巴金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16卷,第654页。
(4)巴金:《谈〈寒夜〉》,《巴金全集》,第20卷,第511页。
(1)在1930年代“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中即有人持此观点(参见王礼锡:《中国社会形态发展史中之谜的时代》,《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3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年,第20页),近年此说被重提。
(2)参见李根蟠:《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和“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形成》,《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146页;林甘泉:《“封建”与“封建社会”的历史考察》,《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3期,第145页。
(3)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1916年2月15日,第4页。
(4)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6年9月15日,第3页。
(5)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第2卷第4号,1916年12月1日,第5页。
(1)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再版后记》,《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11期,第84页。
(2)巴金:《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巴金全集》,第16卷,第66页。
(3)巴金:《关于〈家〉(十版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巴金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卷,第443页。
(4)(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二年毅一班集体写作:《论巴金小说“家”的反现实主义倾向》,《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第1期,第12页。
(1)李今:《巴金在家庭题材小说中的两难境地》,见谭格非主编:《巴金与中西文化---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65页。
(2)巴金:《关于寒夜》,《巴金全集》,第20卷,第696页。
(3)巴金:《谈〈寒夜〉》,《巴金全集》,第20卷,第503页。
(4)宋剑华:《〈寒夜〉:巴金精神世界的苦闷象征》,《名作欣赏》2009年第10期,第9页。
(1)巴金:《憩园》,《巴金全集》,第8卷,第64页。
(2)巴金:《〈寒夜〉挪威文译本序》,《巴金全集》,第8卷,第706、707页。
(3)巴金:《家·初版后记》,《巴金全集》,第1卷,第435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