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贫困解释中的话语体系构建与权力关系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System and Power Relation in Song Dynasty's Interpretation of Poverty
作者:康文籍;张文;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7,211(04):-150-15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宋代;贫困;话语体系;权力关系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宋代的贫富差距与收入再分配问题研究”(12AZS005);;
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宋代贫富差距问题研究——以北宋城市为中心”(CYB2015062)
中文摘要
伴随私有制的产生与阶级阶层分化,贫困问题一直存在于自商周至隋唐的古代社会。至宋代,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非身份性贫困成为了必须予以正视和干预的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关于贫困的解释即贫困致因成为当时社会中上层关注的重要议题。具体而言,宋代主流社会意识形成了三种主要的贫困解释:天命说固守传统秩序,结构说强调国家体制,材性说突出个人能力。实际上,每种贫困解释背后都有一个明显的阶层指向,成为该阶层表达利益诉求的言说工具。对此,可以认为,贫困问题在宋代社会分层的大背景下成为社会中上层构建自身话语体系和权力关系的载体,亦推动了唐宋以来新的社会传统的构造进程。
参考文献
(1)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时期的慈善组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7页。
(2)非身份性地主指通过经济性兼并扩充所属土地的地主。葛金芳先生认为,经济性兼并的主要特征,“一是其土地的占有与扩充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即土地买卖方式而实现的;二是这种土地所有权之上,基本上已无军事、行政、司法等政治权力的附着”。参见葛金芳:《对宋代超经济强制变动趋势的经济考察》,《江汉论坛》1983年第1期。
(1)《荀子新注》篇27《大略》,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69页。
(2)焦循:《孟子正义》卷4《梁惠王章句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6页。
(3)黎翔凤:《管子校注》卷18《入国第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34页。
(4)许慎:《说文解字》第六下,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31页。
(5)张文:《中国古代乡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32页。
(6)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1)梁其姿(《“贫穷”与“穷人”观念在中国俗世社会中的历史演变》,《人类、意义与社会》,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3年)认为中国传统贫困观念在宋代发生了重要的转折,贫穷问题在宋代才被视为必须处理的社会问题,贫人也是在宋代才成为了必须正视的社会类别。梁庚尧(《南宋的贫士与贫宦》,《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台湾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第322-424页)从贫士与贫宦的角度探讨了对贫困的看法和态度。杨宇勋(《宋人传记所载士大夫家贫的思考》,《学术研究》2014年第1期)认为宋人传记文本中的“贫穷”主要是士人和士大夫的个人主观感受,也是一种政治精英群体的术语,具有一定的阶级观念。
(2)本文述及的三种贫困解释所讨论的贫困内涵是略有区别的。天命说主要从财富天定的角度出发,认为等级制度之下的贫困是不可抗拒的,即在绝对贫困之外更多讨论的是相对贫困的合理性问题。结构说主要关注社会下层民众生活的贫困问题,即更多讨论的是绝对贫困问题;同时结构说的主张者多为职业官僚,作为等级秩序的获益者,他们也不排斥一定的贫富差距的存在,因此其讨论的贫困亦包含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内涵。材性说主张个人才能对贫富分化的重要作用,贫者的能力不足使其生计艰难,富者的才智卓越使其家业丰饶,所讨论的既包括绝对贫困又包括相对贫困。
(3)《河南程氏遗书》卷23《伊川先生语九·鲍若雨录》,《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7页。
(4)张载:《拾遗》之《性理拾遗》,《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374页。
(5)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29《送池师惠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18页。
(6)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4《性理一·人物之性气质之性》,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1、79页。
(7)《陆九渊集》卷23《荆门军上元设厅皇极讲义》、卷20《赠丁润父》,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84、247页。
(1)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3《学七·力行》,第241页。
(2)张栻:《论语解》卷2《里仁篇》,《张栻集》,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28页。
(3)朱熹:《论语集注》卷4《述而第七》,《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3页。
(4)张载:《正蒙》之《有司篇第十三》,《张载集》,第47页。
(5)《李觏集》卷16《富国策第二》、卷20《潜书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5、214页。
(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7,神宗熙宁五年八月辛丑条,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777页。
(7)《嘉祐集笺注》卷5《田制》,曾枣庄、金成礼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35页。
(8)《李觏集》卷2《礼论第四》,第12页。
(9)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卷7《奏为乞不将米折青苗钱状》,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9页。
(10)蔡戡:《定斋集》卷5《论州县科扰之弊劄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57册,第609-610页。
(11)《苏轼文集》卷8《策别安万民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61页。
(1)《欧阳修全集》卷115《义勇指挥使代贫民差役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741页。
(2)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4,绍兴二十六年九月戊辰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876页。
(3)赵汝愚编:《宋朝诸臣奏议》卷118《上哲宗乞罢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291页。
(4)杨士奇等编:《历代名臣奏议》卷83《经国》,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4年,第1157页。
(5)初次分配,系依照市场机制,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基础性分配方式。本文此处重点探讨社会结构层面的贫困致因,故仅指民间社会中与社会下层民众的劳动力相关联的分配关系。
(6)漆侠:《宋代经济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5页。
(7)《嘉祐集笺注》卷5《田制》,第135页。
(8)洪迈:《容斋随笔》卷4《牛米》,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51页。
(9)王炎:《双溪类稿》卷19《上林鄂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5册,第645页。
(10)参见程民生:《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史学月刊》2008年第3期。
(11)《蔡襄集》卷27《上庞端公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69页。
(12)《宋会要辑稿》食货4之18,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4855页。
(13)苏辙:《栾城集》卷35《自齐州回论时事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73页。
(14)《欧阳修全集》卷60《原弊》,第871页。
(15)《李觏集》卷8《国用第十一》,第85页。
(1)林文勋:《唐宋社会变革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38页。
(2)参见郭学信:《科举制度与宋代士大夫阶层》,《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3)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卷7《乞罢条例司常平使疏》,第164页。
(4)《李觏集》卷6《国用第三》,第77页。
(5)《李觏集》卷6《国用第三》、卷8《国用第十六》,第77、90页。
(6)《苏轼文集》卷4《思治论》,第118页。
(7)以上参见《陈亮集》卷14《问古今财用出入之变》、卷4《问答下》、卷13《问汉豪民商贾之积蓄》,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60、44、153页。
(8)以上参见《陈亮集》卷34《东阳郭德麟哀辞》、卷38《何夫人杜氏墓志铭》、卷35《孙天诚墓碣铭》、卷36《金元卿墓志铭》、卷35《胡公济墓碣铭》、卷38《吕夫人夏氏墓志铭》,第457、499、469、480、467、503-504页。
(1)以上参见叶适:《水心文集》卷13《叶君墓志铭》、卷14《吕君墓志铭》,《叶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42、232、266页。
(2)吕祖谦:《东莱集》卷12《金华时君德辅墓志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88-189页。
(3)以上参见《陈亮集》卷28《又壬寅夏书》、卷25《普明寺长生谷记》,第334、279页。
(4)参见漆侠:《宋代经济史》,第1192页。
(5)《陈亮集》卷24《赠楼应元序》,第272页。
(6)岳珂:《桯史》卷2《富翁五贼》,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页。
(7)参见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41页。
(8)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卷3《惜时》,第48页。
(9)刘宝楠:《论语正义》卷15《颜渊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94页。
(10)参见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25《论财利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354页。
(11)以上参见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卷7《辞枢密副使第三劄子》、卷3《惜时》,第162、48页。
(1)以上参见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74《士则》《辩庸》,第906-907页。
(2)米歇尔·福柯:《两个讲座》,《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8页。
(3)米歇尔·福柯:《性史》第一卷,张廷琛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98页。
(4)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时期的慈善组织》,第11页。
(5)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25《论财利疏》,第357页。
(6)郑侠:《流民》,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2169,第99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259页。
(1)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赵冬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2页。
(2)叶适:《水心别集》卷2《民事下》,《叶适集》,第657页。
(3)参见漆侠:《宋代经济史》,第1201页。
(1)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63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