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七言古诗中的对仗艺术——兼论古体诗“律化”的问题
The Antithesis in Su Shi's Seven-Character Ancient Verse—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Use of Tonal and Rhyme Patterns in the Ancient Poetry
作者:张淘;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7,213(06):-28-3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苏轼;七言古诗;对仗;古体诗律化
Key words:
基金项目:2015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中日两国对宋代文学的接受”(2082704184036)
中文摘要
古体诗并不要求对仗,苏轼在杜甫的基础上使古体与律诗一样达到了艺术上的审美并重,用韵和句式都越来越接近律诗,这种创作态度与欧阳修趋向保守相比更为大胆。追溯对仗手法在七古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可以发现苏轼的七古在宋代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来自他对初唐以及杜诗的继承,尤其是面对可视为其座师的欧阳修继承李白诗风时,他能够开辟新路径,在宋人诗歌当以意为主的观念下发挥自身才华,形成了一种瑰伟绝特的"似律古体诗"。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诗律学·古体诗的对仗》,《王力全集》第十七卷,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496页。
(2)关于对偶与律诗产生的关系,可参考钱志熙:《唐诗近体源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3)《宋诗精华录》卷二,陈衍选评、曹中孚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第215页。
(4)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清诗话》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961页。
(5)张智华:《苏轼七言古诗的结构艺术》,《安徽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任正霞:《浅析苏轼七言古诗艺术风格---以〈凤翔八观〉为例》,《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等。
(6)本文讨论的主要是齐言七古的对仗使用情况,这也是宋元人概念中的七言古诗,但方便起见,在统计时也将杂言体七古以及歌行体、七言乐府等包括在内,但不包括骚体七言诗。
(7)刘尚荣《〈新编东坡先生诗集〉考辨》(载《苏轼著作版本论丛》,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103页)一文中提到上海中华书局图书馆收藏的一部十九卷本《新编东坡先生诗集》是唯一按诗体分类编次的苏诗传本,据卷首目录,此书共收四言诗4首,五言绝句75首,六言诗32首,七言绝句493首,五言律诗114首,七言律诗501首,五言排律39首,七言排律5首,五言古诗530首,七言古诗337首;另附乐府词34首。但笔者无缘得见,在统计时利用的是清人冯应榴辑注的《苏轼诗集合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卷四七至卷五十的他集互见诗和补编诗未计入在内。
(1)古体诗中本无“联”之说,但欧阳修已使用“联”来称呼古诗对仗(见本文第三节),故此袭用。
(2)曾枣庄编:《苏诗汇评》,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37、138页。
(3)唐宋时期石鼓歌在结构、内容、风格上的流变,可参考李娟:《由唐入宋石鼓诗之流变》,《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1)以上引文参见惠洪:《冷斋夜话》卷一,陈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3页。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七,廖德明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03页。
(1)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3页。此段话又见《冷斋夜话》卷四,个别字有异。
(2)不仅古诗如此,宋人认为律诗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参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七引《诗眼》,第43页。
(3)关于七言古诗的研究,除明清诗话等作品中有所涉及外,现代研究主要有王锡九的系列专著:《唐代的七言古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宋代的七言古诗(北宋卷)》《宋代的七言古诗(南宋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1996年;《金元的七言古诗》,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范温:《潜溪诗眼》,郭绍虞:《宋诗话辑佚》,第315页。
(5)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58页。
(6)宋洪迈《容斋续笔》三:“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盖起于楚辞‘蕙烝兰藉,桂酒椒浆’、‘桂棹兰枻,斲冰积雪’。自齐、梁以来,江文通、庾子山诸人亦如此。”(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48页)实际上,谢灵运和谢惠连的《燕歌行》、鲍照的《代白纻舞歌词四首》、刘铄的《白纻曲》、汤惠休的《白纻歌三首》、王俭的《齐白纻辞五首》、萧衍的《白纻辞二首》、沈约的《四时白纻歌五首》、谢庄的《怀园引》等作都有当句对,鲍照诗中更是有大量存在,如:纤罗雾縠、含商咀征、车怠马烦、桂宫柏寝、朱爵文窗、象床瑶席,等等。参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510-1527页。
(7)清代王士禛认为七古换韵法“起于陈、隋,初唐四杰辈沿之,盛唐王右丞、高常侍、李东川尚然,李、杜始大变其格”(郎廷槐:《师友诗传录》,《清诗话》上,第139页)。然而陈代之前已有换韵之作,此说不确。
(8)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七古自晋世乐府以后,成于鲍参军,盛于李、杜,畅于韩、苏,凡此俱属正锋。”参见《清诗话》下,第959页。
(9)释宝月《行路难》:“空城客子心肠断,幽闺思妇气欲绝。凝霜夜下拂罗衣,浮云中断开明月。夜夜遥遥徒相相思,年年望望情不歇”句式接近对仗。吴均《行路难五首》其一:“白璧规心学明月,珊瑚映面作风花”“年年月月对君子,遥遥夜夜宿未央”,后两句也可以看出与宝月之作的关系。其二:“摩顶至足买片言,开胸沥胆取一顾”“吾丘寿王始得意,司马相如适被甲”。其四:“丹梁翠柱飞流苏,香薪桂火炊雕胡”。费昶《行路难二首》其一:“玉阑金井牵辘轳,丹梁翠柱飞流苏”。其二:“朝踰金梯上凤楼,暮下琼钩息鸾殿”“既逢阴后不自专,复值程姬有所避”。完全使用吴均的句子,更用其他对句。参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第1480、1727、1728、2083页。
(1)参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为行文方便,以下将各诗中对仗的联数与总共韵数用分数表示。
(2)本文卢照邻诗统计据祝尚书:《卢照邻集笺注(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另,五古14首、五律30首、五排21首、五绝10首、七绝3首。骆宾王诗统计据《骆丞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3)本文统计据《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一联对仗的有:《战城南》(总11韵,下仅注数字)、《胡无人》(9)、《阳春歌》(5)、《双燕离》(6)、《白头吟》(15)、《采莲曲》(4)、《司马将军歌》(10)、《少年行》(15)、《长相思》(5)、《扶风豪士歌》(14)、《金陵城西楼月下吟》(4)、《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8)、《赠郭将军》(4)、《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8)、《上李邕》(4)、《流夜郎赠辛判官》(7)、《江夏赠韦南陵冰》(17)、《对雪醉后赠王历阳》(7)、《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31)、《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10)、《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14)、《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6)、《别山僧》(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7)、《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3)、《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搥碎黄鹤楼》(7)、《鹦鹉洲》(4)、《下途归石门旧居》(9)、《万愤词投魏郎中》(19)、《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9)、《寄远十二首》其八(6)、《代美人愁镜二首》其二(5)等;两联对仗的有:《凤笙歌》(8)、《江上吟》(6)、《草书歌行》(13)、《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4)、《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20)等。另,《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3/16)、《行路难》(4/7)、《捣衣篇》(4/13)、《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5/10)、《猛虎行》(6/22)有多联对仗。
(4)《清诗话》下,第1019页。清代钱良择《唐音审体·古诗七言论》(《清诗话》下,第809页)中也提及:“七言始于汉歌行,盛于梁。梁元帝为《燕歌行》,群下和之,自是作者迭出,唐初诸家皆效之。陈拾遗创五言古诗,变齐、梁之格,未及七言也。开元中,其体渐变。然王右丞尚有通篇用偶句者。旋乾转坤,断以李、杜为歌行之祖。李、杜出,而后之作者不复以骈俪为能事矣。”本文王维的古体诗统计据《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5)虽然歌行体也可以归入七言古诗,但唐人眼中的歌行体与七古是有区别的,如吴融《禅月集序》(四部丛刊本《禅月集》前附)中有提及:“且歌与诗其道一也。然诗之所拘悉无之。足得放意取非常语、非常意又尽,则为善矣。”
(6)韩晓光:《整中寓变拙中见巧---杜甫七言古诗中的对仗句例析》,《杜甫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
(7)参见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本文统计据此书。其五古亦有时故意不用对仗,如《唐子西文录》中云:“韩退之作古诗,有故避属对者,‘淮之水舒舒,楚山直丛丛’是也。”此两句出自《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朱彝尊曰:“添一之字,故避对,乃更古健。然《秋怀》诗何尝不对。此要看上下调法如何。”参见《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96页。
(1)此诗被翟翚评曰:“纯用古调,无一联是律者。”参见《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三,第263页。
(2)参见黄钺:《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俞旸:《桃源图》,《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916、568页。
(3)施补华:《岘佣说诗》,《清诗话》下,第1023页。
(4)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七,第319-320页。
(5)张耒:《明道杂志》,《丛书集成初编》本,第6页。此段话标点笔者有所改动。“持”当作“挂”。下引同页。
(6)王气中:《艺概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7页。
(7)张耒《明道杂志》曰:“韩退之穷文之变,每不循轨辙。古今人作七言诗,其句脉多上四字而以下三字成之。如‘老人清晨梳白头’、‘先帝天马玉花骢’之类。而退之乃变句脉,以上三下四。如‘落以斧斤引纆徽’、‘虽欲悔舌不可扪’之类是也。”川合康三《终南山的变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07页)中提及此问题,并称这打破了对句规则。
(8)陈师道:《后山诗话》引苏轼语,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04页。
(9)苏轼:《跋陈氏欧帖》,《苏轼文集》卷六十九,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86页。
(10)吴可:《藏海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第335页。
(11)陈善:《扪虱新话》,《丛书集成初编》本,第6页。
(1)本文统计据洪本健:《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后山诗话》中云“欧阳永叔不好杜诗”(《历代诗话》,第303页)。宋代第一个学杜的有可能是石延年,范仲淹《祭石学士文》中云:“曼卿之诗,气雄而奇,大爱杜甫,独能嗣之。”参见《范仲淹全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236页。
(3)本文统计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高克勤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郭绍虞:《宋诗话辑佚》,第90页。
(2)刘占召曾在《中国古代诗学中“以古为律”思想的演进》(《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以古为律”是中唐以来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诗学观念,即律诗在创作过程中借鉴古诗的修辞技巧、篇章结构、表现功能、审美趣味和创作精神。其相关论文还有《“以古为律”与杜甫七律艺术的革新》,《安徽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3)李之仪:《姑溪居士全集》卷一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29页。
(4)《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60页。
(5)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64页)中指出:“真正的好诗不在于结构的工整规则,而在于合常规与反常规、合形式与非形式等多种对立因素的辩证统一,如杜甫诗一样,‘稳顺’而‘奇特’。具体说来,在律诗当用对仗处,出之以散体,在绝句不当用对仗处,又出之以骈体。”
(6)《历代诗话续编》,第454页。郭绍虞《清诗话前言》中曾指出,写古诗而讲究声调,自赵执信《声调谱》始,但赵氏作《谱》之动机实受王士禛的启发。而本文认为,苏轼实际上已经注意到此问题。
(7)李东阳:《麓堂诗话》,《历代诗话》,第1369页。
(8)引文分别参见何世璂:《然镫记闻》、王士禛《王文简古诗平仄论》、郎廷槐:《师友诗传录》,《清诗话》上,第121、230、137页。
(1)王士禛:《王文简古诗平仄论》,《清诗话》上,第235页。
(2)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二十二,《二思堂丛书》,光绪元年刊本。
(3)郭绍虞:《清诗话前言》,《清诗话》上,第20页。
(4)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