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文献看宋代四川方言
Research on Sichuan Dialect in Song Dynasty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s
作者:刘晓南;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8,(02):-36-4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宋代;方言;巴蜀语;西语;四川方言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宋代四川方音研究(02BYY022)
中文摘要
从移民史来看,现代四川方言可以上溯至元代,宋以前则难知其详。然而我们可以通过文献记述考证宋代四川方言状貌。从大量宋人文献中索隐钩沉,查明宋代四川方言11条语音特征以及宋人对四川方言的2种称谓,从而对宋代四川方言有了一个可信的初步认识。
参考文献
[1]崔荣昌云:“宋时的蜀人,尤其是成都人,多半是中原的移民或先期移民的后裔”(见《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第391页),先期移民应当就是最早入川的秦民,他们奠定了早期四川方言的基础。
[2]见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四十六《夔州重建州学记》。本文据文献讨论宋代四川方言,故不涉及宋代以后的文献。
[3]见四库本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三十引赵次公注杜诗序。
[1]《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尔雅·释器》,分别见《十三经注疏》阮元合刊本第909页上、2600页下
[1]《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地理志》。
[1]宋代通语韵系18部,见鲁国尧先生《论宋词韵及其与金元词韵的比较》。
[1]所引魏了翁言除标明篇目外均见《重校鹤山大全·师友雅言》,四部丛刊本。
[1]韵例取自《全宋诗》,括号中数字表示该例见《全宋诗》的页码,下同。
[2]方音例取自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重排本314页,语文出版社2003年。
[3]参见白滁洲原著、喻世长整理《关中方音调查报告》147页,中国科学院《语言学专刊》第六种,1954年。
[4]方音例取自王临惠《汾河流域方言的语音特点及其流变》16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崔荣昌.四川方言的形成[J].方言,1985,(1):6-14.
[2]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3]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M].科学出版社,1958:72.
[4]赵振铎,黄峰.《方言》里的秦晋陇冀梁益方言[J].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3).
[5]王直之诗话[M]∥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105.
[6]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四[M].陈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38.
[7]周祖谟.宋代方音[M]∥问学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6:656.
[8]赵振铎.唐人笔记里面的方俗读音[J]∥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成都:巴蜀书社,2000:346.
[9]徐复.广史记订补·序[M]∥李笠.广史记订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东斋记事·春明退朝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44.
[11]蔡絛.铁围山丛谈[M].冯惠民,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107.
[12]洪诚.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2:161.
[13]梦溪笔谈·补逸[M].胡道静校注.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14]鲍明炜.李白诗的韵系[J].南京大学学报,1957,(2).
[15]刘斧.青琐高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3.
[16]陆游.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16.
[17]鲁国尧.论宋词韵及其与金元词韵的比较[M]∥中国语言学报.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8]刘晓南.宋代闽音考[M].长沙:岳麓书社,1999.
[19]鲁国尧.宋代苏轼等四川词人用韵考[M]∥语言学论丛:第八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0]刘晓南,罗雪梅.宋代四川诗人阴声入声韵通押中的方音现象[J].古汉语研究,2007,(3).
[21]刘晓南.朱熹与闽方言[J].方言,2001,(4).
[22]邵荣芬.《经典释文》音系[M].台湾学海出版社,1995.
[23]沈括.梦溪笔谈[M].影印元大德九年东山书院刻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24]方勺.泊宅篇[M].许沛藻,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88.
[25]王得臣.麈史[M].与《东原录》合刻本.上海:上海书店,1990:14.
[26]宋人诗话外编:下册[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977.
[27]李文泽.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与宋代四川方音[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4).
[28]刘晓南,罗雪梅.宋代四川诗人用韵及宋代通语音变若干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6).
[29]张维佳.关中方言鼻尾韵的音变模式[J].语言研究,2001,(4).
[30]丁邦新.魏晋音韵研究[M].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专刊第65种,1975.
[31]赵彦卫.雲麓漫抄[M].北京:中华书局,1996:4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