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代时期剑南道政治地理研究(757—767)——以东西两川的分合为中心
A Research on the Political Geography in Jiannandao during the Reigns of Suzong and Daizong of Tang Dynasty(757-767)——Centering on the Division and Unification of East and West Sichuan
作者:陈乐保;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5,197(02):-57-6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剑南道;东西两川;崔宁事件
Key words: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唐代经营西南研究”(yzc12052)
中文摘要
从至德二年到大历二年的十余年间,剑南道先后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又由分到合,再由合到分的复杂过程。至德二年,唐肃宗为了消除玄宗幸蜀的影响将剑南道析为东西两川,东川初治绵州,后改治梓州,领十三州之地。广德二年,唐代宗又因西南边患将两川合为一道。永泰元年蜀中诸将为争作节度使而攻伐不休,唐代宗命宰相杜鸿渐入蜀戡乱,最终再次分剑南为东西两川,东川初治梓州,后移遂州,旋复治梓州,只领八州。东西两川分立的格局为宋代在西南地区置川峡四路提供了蓝本。然而,东西两川分立未能彻底消除蜀中地方势力的离心倾向,反而加重了西川百姓的负担,并激化了两川之间的互相排斥心理。
参考文献
1 史念海:《论唐代贞观十道和开元十五道》,《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0 页。
2 张世伟对剑南道的分合有初步研究,但未能注意到这一时期剑南道内部派系的争斗。吕弯亮认为唐肃宗分立剑南道是为了清除玄宗的蜀中亲信势力,但向楠则强调肃宗分立剑南道是出于抑制藩镇势力恶性膨胀的考虑。张熊认为唐初次分立东西两川的时间应为上元二年,此点结论尚待商榷。参见吕弯亮:《唐代剑南西川分立原因探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郭声波:《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79 -987页;张熊:《有关唐代两川第一次分治的两个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第4期;张世伟:《唐代剑南道的重要性及其分合与中央关系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成功大学,1992年。向楠:《唐代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政治地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2年。
3 《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4页。
1 关于玄宗与肃宗之间的矛盾可参见黄永年:《唐肃宗即位前的政治地位和肃代两朝中枢政局》,《文史存稿》,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26-251页;贾二强:《唐永王璘起兵事件发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 期;任士英:《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37-287页。
2 黄寿成:《〈郭虚己墓志〉发微》,杜文玉:《唐史论丛》第十四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16-226页。
3 《旧唐书》卷41《地理四》,第1664页;《新唐书》卷67《方镇表四》,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870页;《资治通鉴》卷220,唐肃宗至德二载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7051页;乐史:《太平寰宇记》卷72《剑南西道一》,王文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61页;卢求:《成都记序》,董诰等:《全唐文》卷774 ,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702页;王溥:《唐会要》卷78《诸使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692页。
4 张熊:《有关唐代两川第一次分治的两个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第4期。
5 高适于乾元二年五月拜彭州刺史,上元元年九月又转为蜀州刺史,此疏则见于上元元年。周勋初:《高适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10页。
6 《资治通鉴》卷220,至德二载十月,第7051页;《新唐书》卷68《方镇表五》,第1902页。
7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59《旧唐书三》,方诗铭、周殿杰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61页。
8 《旧唐书》卷112《李巨传》,第3347页。段子璋袭李奂于绵州之事亦见《资治通鉴》卷222,上元二年二月壬午,第7113页。
9 《旧唐书》卷111《高适传》,第3329-3333页。
关于至德二年东川治所为绵州的问题,吴秀成所著《〈旧唐书〉辨证》中也有论述。吴秀成:《〈旧唐书〉辨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39-343页。
1 《新唐书》卷68《方镇表五》,第1902-1905页。
2 郭声波、赖青寿也认为果州在至德二年划入东川,东川初领十三州。赖青寿:《唐后期方镇建置沿革考》,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历史学系,2011年,第162-164页;郭声波:《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第911页。
3 《旧唐书》卷111《高适传》,第3330页。
4 杜甫:《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仇兆鳌:《杜诗详注》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193-2195页。郭声波认为果、阆二州改隶山南西道的时间是在大历元年,当误。郭声波:《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第909页。
5 翁俊雄:《唐鼎盛时政区与人口》,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55-165页。
6 《资治通鉴》卷222,上元二年二月壬午,第7113页。
1 《旧唐书》卷111《高适传》,第3331页。
2 《资治通鉴》卷220载玄宗回京卫士有“六百”,而据《资治通鉴》卷218,玄宗入蜀时“从官及六军至者千三百人而已”。事实上“从官”人数非常少,《旧唐书·韦见素传》言马嵬驿兵变后“朝士独韦见素一人”。因此,随玄宗入蜀的“千三百人”大多为扈从军士。《资治通鉴》卷220,至德二载十一月丙申,第7044页;《资治通鉴》卷218 ,至德元年六月庚辰,第6987页;《旧唐书》卷108《韦见素传》,第3276页。
3 《旧唐书》卷9《玄宗下》,第235页。
4 杜甫:《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仇兆鳌:《杜诗详注》卷25,第2194页。
5 此疏诸书所录多为《西山三城置戍疏》,《全唐文》收入时作《请罢东川节度使疏》。《旧唐书》卷111《高适传》,第3329-3331页;高适:《请罢东川节度使疏》,董诰等:《全唐文》卷346,第3627-3628页。
6 孙樵:《书田将军边事》,董诰等:《全唐文》卷795,第8334-8335页。
1 《旧唐书》卷111《高适传》,第3331页。
2 《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上》,第6088页。
3 参见郭声波:《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第979-987页。
4 郭声波认为保宁都护府及其辖下安戎等城陷于乾元三年,但《旧唐书·高适传》言西川节度使高适上书反对西山三城置戍,认为“今所界吐蕃城堡,而疲于蜀人,不过平戎以西数城矣”。高适此疏上于乾元三年,疏文中的平戎城即安戎城,开元末年由唐玄宗亲自改名。由此观之,是时平戎等数城仍为唐朝控制。广德元年,吐蕃即下松、维等州,保宁都护府已完全被隔断在西侧,因此平戎等数城当于此年失守。孙樵《书田将军边事》言“当广德、建中之间,西戎两饮马于岷江,其众如蚁”,亦可为佐证。郭声波:《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中国史研究》1999年4期;高适:《请罢东川节度使疏》,董诰等:《全唐文》卷346,第3627-3628页;周勋初:《高适年谱》,第110 -111页;孙樵:《书田将军边事》,董诰等:《全唐文》卷795,第8334-8335页。
5 杜甫:《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仇兆鳌:《杜诗详注》卷25,第2193页。
6 《旧唐书·严武传》载“上皇诰以剑两川合为一道,拜武成都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新唐书·严武传》所记与之相同,都明言剑南合为一道是出自唐玄宗诰命。按,段子璋之乱是在上元二年,此时剑南地区尚处于分立状态。而唐玄宗早在上元元年时就被唐肃宗与李辅国以武力相迫移于西内,完全被软禁起来,并于上元二年四月崩于西内。因此,此次合剑南为一道绝非唐玄宗诰命所为。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不同意两《唐书》的记载,认为“东、西川为一道,岂上皇诰所合!新、旧传皆误”。《旧唐书》卷117《严武传》,第3395页;《新唐书》卷129《严挺之附严武传》,第4484页;《资治通鉴》卷223,广德二年正月癸卯,第7159页。
7 《旧唐书》卷117《崔宁传》,第3398页。
8 《旧唐书》卷117《严武传》,第3396页。
9 《资治通鉴》卷223,广德二年七月庚午,第7167页。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2《剑南道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15页。
杜甫:《奉和严郑公军城早秋》,仇兆鳌:《杜诗详注》卷14,第1170页。
严耕望:《杜工部和严郑公军城早秋笺证》,《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页。
1 据学者研究,“严武帅剑南其实是上元二年冬、广德二年春,两充节度使,而三受朝命耳。第一次受朝命乃任东川节度使;第二次受命则是在东川节度使任上,敕命两川都节制、兼领成都尹;第三次受命在广德二年春,合剑南东、西川一道,拜成都尹,充剑南节度使”。吴在庆、曾晓云:《严武再帅剑南抑或三镇蜀川考》,《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 《旧唐书》卷117《严武传》,第3396页。
3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3页。
4 《旧唐书》卷38《地理一》,第1338页。
5 郭声波:《唐代弱水西山羁縻部族探考》,《中国藏学》2003年第3期。
6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77《剑南西道六·黎州》,第1559页。
7 《旧唐书》卷117《崔宁传》,第3398页。
8 《资治通鉴》卷224,永泰元年闰十月己酉,第7187页。
1 《旧唐书》卷117《崔宁传》,第3398-3399页。
2 《旧唐书》卷117《崔宁传》,第3401页。
3 《旧唐书》卷117《崔宁传》,第3398-3399页。
4 《旧唐书》卷117《崔宁传》,第3398-3399页。
5 《资治通鉴》卷224,大历元年二月壬子,第7190-7191页。
1 《旧唐书》卷117《崔宁传》,第3399-3400页。
2 《旧唐书》卷108《杜鸿渐传》,第3284页。
3 元载:《故相国杜鸿渐神道碑》,李昉等:《文苑英华》卷885,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4664页。
4 《旧唐书》卷108《杜鸿渐传》,第3285页。
5 《册府元龟》卷169《帝王部·纳贡献》,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1875页。
6 《册府元龟》卷358《将帅部·立功》,第4040页。
1 《册府元龟》卷176《帝王部·姑息》,第1954页。
2 柏贞节疑为柏茂琳之误。《旧唐书》卷108《杜鸿渐传》,第3283-3284页。
3 李去泰:《资州刺史叱千公三教道场文》,董诰:《全唐文》卷444,第4532-4533页。
4 大历三年泸州刺史杨子琳趁崔宁入朝之际率三千骑兵奔袭成都,但旋为宁妾任氏所败。此次兵变为时甚短,影响也远不及永泰、大历年间的崔、郭之争。见《旧唐书》卷117《崔宁传》,第3401页。
5 颜真卿:《颜鲁公集》卷8《京兆尹御史中丞梓遂杭三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杜公神道碑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6页。此文又见《全唐文》。董诰等:《全唐文》卷344,第3488-3490页。
6 《旧唐书》卷11《代宗纪》,第287页。
7 《资治通鉴》卷224,大历二年正月壬申,第7194页。
8 《旧唐书》卷122《李叔明传》,第3506-3507页。
9 《旧唐书》卷11《代宗纪》,第283页。
于邵:《唐剑南东川节度使鲜于公经武颂》,《文苑英华》卷776,第4088-4089页。
《新唐书·方镇表四》西川节度部分言“大历元年,复以十五州还东川”,即梓、遂、绵、剑、龙、阆、普、陵、泸、荣、资、简、昌、渝、合十五州,恐误。《新唐书》卷67《方镇表四》,第1874页。
1 《旧唐书》卷117《崔宁传》,第3400页。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8,咸平四年三月辛巳,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52-1053页。一作成都府、潼川府、利州、夔州四路。《宋史》卷89《地理五》,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210-2216页。
3 王谠:《唐语林》卷8,周勋初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95页。
4 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5 《旧唐书》卷129《张延赏传》,第3067-3068页。
6 《新唐书》卷145《杨炎传》,第4724页。
7 《旧唐书》卷117《崔宁传》,第3401页。
1 《旧唐书》卷129《张延赏传》,第3068页。
2 《册府元龟》卷488《邦计部》,第5534页。
3 《册府元龟》卷169《帝王部·纳贡献》,第1876页。
4 《旧唐书》卷140《韦皋传》,第3826页。
5 《旧唐书》卷111《崔光远传》,第3319页。
6 符载:《为刘尚书祭王员外文》,董诰等:《全唐文》卷691,第7078页。
7 陆扬:《从西川和浙西事件论元和政治格局的形成》,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8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5-256页。
8 钱易:《南部新书》卷8,黄寿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29页。
9 李新:《跨鳌集》卷16《潼川府修城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1983年,第1124册,第524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