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社会政策之维:依据、路径及提升
On the Social Policy Dimension of Strengthening State Governance:Basis, Path and Promotion
作者:丁忠毅;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6,207(06):-30-3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国家治理能力;社会政策;社会公平;社会权利
Key words: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促进共同富裕的包容性社会政策体系构建研究”(13YJCZH032);;
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学科前沿与交叉问题研究项目“省际对口支援边疆民族地区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研究”(skqy201636)
中文摘要
当前我国社会政策建设滞后所引发的系统性经济社会发展风险,凸显了从社会政策维度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紧迫性。从理论维度看,现代社会政策所蕴含的托底与共享机制,使其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软实力、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能力、强化政治发展能力以及社会秩序建构能力。从实践维度看,在国家治理中,化解公平正义欠缺难题、保障民众基本生存与发展权利、促进国土空间的均衡发展与空间正义、推进新常态下经济顺利转型升级,都需要发挥社会政策体系的支撑作用。着眼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应增强社会政策体系的包容性,构建发展型社会政策体系,持续推动社会政策决策与实施体系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熊跃根:《新时期社会政策的整体效应与创新社会治理的策略》,《社会工作》2014年第1期。
(2)王思斌:《社会政策时代与政府社会政策能力建设》,《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3)Shih-Jiunn Shi,“The Bounded Welfare Pluralism: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Under Social Management in China,”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16-05-19,http:∥dx.doi.org/10.1080/14719037.2016.1183700,2016-06-17.
(1)岳经纶、邓智平:《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政策》,《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5期。
(2)参见王思斌:《略论社会政策的社会治理功能》,《社会政策研究》2016年第1期;熊跃根:《作为社会治理的社会政策实施:技术理性与政治实践的结合》,《江海学刊》2015年第4期。
(3)参见杨宇:《城市贫困治理研究: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6期;刘振杰:《资产社会政策视域下的农村贫困治理》,《学术界》2012年第9期;张志远:《多民族聚居地区贫困治理的社会政策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4)熊跃根:《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页。
(5)杨团:《社会政策的理论与思索》,《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6)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罗敏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5页。
(7)迈克尔·希尔:《理解社会政策》,刘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页。
(8)吴忠民:《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1期。
(9)潘维:《当前“国家治理”的核心任务》,《人民论坛》2014年第13期。
(1)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制度创新---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财贸经济》2009年第2期。
(2)孔凡文、张小飞、刘娇:《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价分析》,《调研世界》2015年第7期;朱洁、李齐云、孔德馨:《中国省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评价研究》,《东岳论丛》2015年第7期;郑畅、孙浩:《收入、社会地位流动预期与民众社会公平认知》,《西部论坛》2016年第5期。
(3)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2页。
(4)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5)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教财[2015]9号)计算得出。
(6)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课题组:《切实发挥社会政策托底作用加快培育社会领域消费增长点》,《宏观经济管理》2016年第5期。
(7)徐勇、项继权:《民生问题的实质是政治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1页。
(2)戴长征:《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初探》,《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1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3页。
(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第1版。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
(2)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求是》2010年第7期。
(3)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页。
(4)李越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政策如何托底?》,《东岳论丛》2016年第4期。
(5)哥斯塔·埃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苗正民、滕玉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47页。
(6)雅诺什·科尔奈:《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肖梦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4页。
(7)武川正吾:《福利国家的社会学:全球化、个体化与社会政策》,李莲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252页。
(1)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8页。
(2)詹姆斯·米奇利:《社会发展: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苗正民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页。
(3)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罗敏、范酉庆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44页。
(4)詹姆斯·米奇利:《社会发展: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第31页。
(5)Bingqin Li and David Piachaud,“Poverty and Inequality and Social Policy in China,”2008-07-14,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159318,2016-05-15.
(6)詹姆斯·米奇利:《社会发展: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第2-7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02页。
(2)丁忠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合意性转型的机理分析》,《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3期。
(1)景天魁:《底线公平概念和指标体系---关于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的探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2)王思斌:《走向发展型社会政策与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3)顾昕、孟天广:《中国社会政策支出的配置机制和流向结构》,《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1)引自顾昕、孟天广:《中国社会政策支出的配置机制和流向结构》,《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2)Amartya Sen,Development as Freedom,New York:Knopf,1999,pp.87-92.
(3)杨雪冬、薛晓源:《“第三条道路”与新的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68页。
(4)Carey Doberstein,“Designing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Decision-Making in Search of a‘Collaborative Advantage’,”Public Management Review,Vol.18,No.6,2016,pp.819-841.
(1)丁忠毅:《府际协作治理能力建设的阻滞因素及其化解---以对口支援边疆民族地区为中心的考察》,《理论探讨》2016年第3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