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面对人事纠缠的最后的意志——“两个口号”之争新论
Lu Xun,the Last Will Faced with the Struggling Personnel:New Comments on the Dispute of "Two Slogans"
作者:李怡;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8,(03):-66-7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鲁迅;左翼文艺;“两个口号”之争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口号"之争既来自于左翼文坛理论的分歧,更涉及复杂的人事纠缠。我们注意到,作为这一分歧的无形"中心"的鲁迅恰恰以自己独特的姿态与思考穿越了1930年代左翼文艺内部的人事纠纷,留给中国现代文艺一段深长的观察。在今天,分析和研究鲁迅的独特观察,是重新解读这一思想论争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鲁迅.集外集拾遗.通讯(复吕蕴儒)[M]∥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71.
[2]鲁迅.花边文学.漫骂[M]∥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30,431.
[3]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招贴即扯”[M]∥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7.
[4]夏衍谈“左联”后期[J].新文学史料,1991,(4).
[5]周扬笑谈历史功过[J].新文学史料,1979,(2).
[6]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三联书店,1985:293.
[7]周立波.关于“国防文学”[N].时事新报.每周文学,1935-12-21.
[8]周扬.关于国防文学——略评徐行先生的国防文学反对论[J].文学界,1936(创刊号).
[9]鲁迅.致徐懋庸360502[M]∥鲁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65.
[10]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我要骗人[M]∥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86.
[11]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M]∥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95.
[12]冯雪峰.有关一九三六年周扬等人的行动以及鲁迅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经过[J].新文学史料,1979,(2).
[13]胡风.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J].文学丛报,1936,(3).
[14]周扬.现阶段的文学[J].光明,1936,1(2).
[15]徐懋庸.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J].光明,1936,1(1).
[16]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统一战线问题[M]∥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26、534、535、537、538.
[17]鲁迅.且介亭杂文.答〈戏〉周刊编辑信[M]∥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48.
[18]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06.
[19]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0]鲁迅.致王冶秋360915[M]∥鲁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26.
①属于“国防文学”派的任白戈回忆说,自鲁迅此文发表,“我们知道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是鲁迅先生提的,两个口号论争也就基本结束了”(见《访任白戈》,《新文学史料》1978年第1期)。同时据说周扬也召开会议批评徐懋庸,指责因为他致信鲁迅而“闯下了大祸”。
①见茅盾《“左联”的解散和两个口号的论争》(《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2期)及冯雪峰《有关一九三六年周扬等人的行动以及鲁迅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经过》(《新文学史料》1979年2期)等。
②《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正如无产革命文学的口号一样,大概是一个总的口号罢。在总口号之下,再提些随时应变的具体口号,例如‘国防文学’‘救亡文学’‘抗日文艺’……等等,我以为是无碍的。不但没有碍,并且是有益的,需要的。”(《鲁迅全集》第6卷,590、591页)
①《鲁迅全集》第13卷349、350页。据王冶秋回忆,×××当为“这一翼”,即“左联”。
①鲁迅《致杨之华》,见《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6期,此系最新发现之鲁迅书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