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政赋权到法律赋权:参与式治理创新及其调适
From Administrative Empowerment to Legal Empowerment:the Innovation of Local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and Its Adjustment
作者:张紧跟;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6,207(06):-20-2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地方政府;公众参与;参与式治理创新;行政赋权;法律赋权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12&ZD04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港澳与内地参与式地方治理比较研究”(14JJD630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维权抗争治理中的民主建设研究”(12YJA810019);;
教育部2013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中文摘要
近年来,为缓解地方政府治理过程中权力运行与权利诉求之间的紧张,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行政赋权发展参与式治理创新,既改善了治理又亲近了政民关系。但是,行政赋权推动的参与式治理创新却因其内在的弊端而难以持续和扩散。因此,应该适时转变地方政府参与式治理机制,从行政赋权转变成为法律赋权,使参与式治理创新既于法有据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Archon Fung and Erik Olin Wright,Deepening Democracy: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in Empowere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London:Verso,2003,pp.23-25.
(2)参见王锡锌、章永乐:《我国行政决策模式之转型:从管理主义模式到参与式治理》,《法商研究》2011年第4期;赵光勇:《政府改革:制度创新与参与式治理---地方政府治道变革的杭州经验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
(3)《厦门PX事件:政府在尊重民意中学习现代执政》,《新京报》2007年12月21日。
(4)吴建南、张攀:《创新特征与扩散:一个多案例比较研究》,《行政论坛》2014年第5期。
(5)陈国权、李院林:《政府自利性:问题与对策》,《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6)刘伟:《社会嵌入与地方政府创新之可持续性---公共服务创新的比较案例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7)在《行政赋权与劳动赋权:农民工权利变迁的制度文本分析》(载《开放时代》2009年第6期)一文中,蔡禾教授将地方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对农民工的策略性赋权称为行政赋权。本文将法律赋权作为政府治理技术中与行政赋权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法律制度确认公众参与地方治理过程的权利并构建有效的权利实现机制,从而提升其参与地方治理的实际能力。在行政赋权下,有关参与式治理的法律赋权虽然在规范层面上有一定彰显和体现,但过于原则和模糊而缺乏具体、细化的规范,公众缺乏可以依据的法律规则和程序来实现参与权利,主要表现为一种策略性治理技术,因此本文强调要实现从行政主导的赋权转向法律主导的赋权。
(1)如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第11条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第15条明确规定要“增强公众参与实效”。
(2)参见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A.Mertha,“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 2.0:Political Plur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Policy Process,”The China Quarterly,2009,p.200;朱旭峰:《中国社会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模式研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2期。
(3)参见Kenneth G.Lieberthal and David M.Lampton,Bureaucracy,Politics and Decision-Making in Post-Mao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Tianjian Shi,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Beijing,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
(4)卢文超:《公民导向:中国政府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新理念》,《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5)《财政收入有多少用于民生》,《中国青年报》2015年3月7日。
(6)《2015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2创12年来最低》,2016年1月19日,http:∥finance.sina.com.cn/2016-01-19/doc-ifxnqrkc6648457.shtml,2016年5月18日。。
(7)《中共十八大以来致力民生改善取得新成就》,2016年2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5/c_1118160162.htm,2016年5月18日。。
(1)《群体性事件上升到每年9万起》,《羊城晚报》2010年2月27日。
(2)陆学艺、李培林、陈光金主编:《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3)张明军、陈朋:《2014年度中国社会典型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2015年第1期。
(4)《甘肃陇南事件仍未透明搬迁决策过程无权威说法》,2008年11月29日,http:∥news.qq.com/a/20081129/001407.htm,2016年6月26日。
(5)王颖:《环境公共决策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以广东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为例》,《新媒体与社会辑刊》第六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3-74页。
(6)《“听证专业户”为啥频频出现?》,《四川法制报》2015年11月25日。
(7)陈奕敏主编:《从民主恳谈到参与式预算》,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第4页。
(8)赵光勇:《政府改革:制度创新与参与式治理---地方政府治道变革的杭州经验研究》,第191页。
(1)胡业勋、叶睿:《开放式决策的合理性及其实现途径》,《光明日报》2013年8月10日。
(2)陈家刚:《参与式预算的兴起与发展》,《学习时报》2007年1月29日。
(3)陶永亮、林敏、李婕:《中国参与式预算改革的动力机制:基于政府治理模式转型的视角》,《制度经济学研究》2012年第3期。
(4)赵辉、孙善臣:《焦作打造参与式预算的区域样本》,《中国财经报》2011年9月21日。
(5)包建永:《参与式预算:中国预算改革的温岭样本》,《台州日报》2012年5月23日。
(6)虞伟:《社会主体之间关系,主从还是平等?---基于环保公众参与嘉兴模式的思考》,《环境经济》2015年Z4期。
(1)《从“嘉兴模式”环境公众参与到政府-公众-企业有效对话协商机制建设的探讨》,2014年1月16日,http:∥www.chinaenvironment.com/view/viewnews.aspx?k=20140116132544968,2016年6月28日。
(2)朱海伦:《环境治理中有效对话协商机制建设---基于嘉兴公众参与环境共治的经验》,《环境保护》2014年第11期。
(3)吴建南、张萌、黄加伟:《公众参与、绩效评价与公众信任---基于某市政府官员的实证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4)Bennis Wai Yip So,“Civic Engagement i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Public Sector in China:Building Horizontal Accountability to Enhance Vertical Accountability,”Public Management Review,No.3,2014,pp.341-357.
(5)尹艳红:《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新趋势》,《学习时报》2013年4月22日。
(6)程晟:《公民导向:地方政府创新的路径---基于杭州的实证分析》,《领导科学》2015年第35期。
(1)胡宁生、戴祥玉:《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动力、挑战与重塑》,《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2期。
(2)《专家呼吁推行“同德围模式”》,《新快报》2012年12月31日。
(3)《广州暂缓白云山隧道项目网友忧暂缓不是叫停》,《羊城晚报》2013年1月19日。
(4)商意盈、张乐:《杭州“空降式”限牌引发强烈关注》,《中华工商时报》2014年3月28日。
(5)《“双输”的杭州“限牌”》,《法制日报》2014年3月27日。
(6)朱海伦:《环境治理中有效对话协商机制建设---基于嘉兴公众参与环境共治的经验》,《环境保护》2014年第11期。
(7)叶静:《《法治蓝皮书》披露广东顺德“参与式预算”模式探索》,《法制日报》2014年2月24日。
(1)单士兵:《网民评政府陷入怎样的“沉默”》,《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12月14日。
(2)《一些地方政府确实要补“公众参与”一课》,《现代快报》2013年7月14日。
(3)《破解公众参与立法“走过场”困局》,《检察日报》2014年12月29日。
(4)陈丽华、李倩:《县域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众参与》,《学习时报》2014年9月29日。
(5)陈慧、祁凡骅、高璐:《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创新研究》,《行政管理改革》2013年第4期。
(6)何包钢:《近年中国地方政府参与式预算试验评析》,《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7)胡业勋:《开放式决策法治化的困境与路径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11期。
(8)《“三无”公咨委生存都很难》,《新快报》2014年10月14日。
(9)桑助来:《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及展望》,《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1期。
(1)《浙江温岭:参与式预算推广难点在于放权》,2014年7月22日,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722/12768350_0.shtml,2016年6月28日。
(2)X.Yan and G.Xin,“Participatory Policy Making under Authoritarianism:The Pathways of Local Budgetary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olicy&Politics,Vol.44,No.2,2016,pp.215-234.
(3)陈丽华、李倩:《县域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众参与》,《学习时报》2014年9月29日。
(4)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158页。
(1)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7页。
(2)Samuel Stoljor,An Analysis of Rights,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4,pp.1-6.
(3)邓佑文:《行政参与的权利化:内涵、困境及其突破》,《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11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