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像教”社会——北魏兴佛与废佛的社会结构分析
The “Statue Religion” Socie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ism——An Analysis of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Period of Promoting or Banning Buddhism in Northern Wei Dynasty
作者:徐婷;陈昌文;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5,197(02):-43-4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北魏佛教;结构主义;像教
Key words:
基金项目:2015年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宗教社会学视野下的石窟宗教符号研究”(skq201508)
中文摘要
北魏"像教"的复兴,如果只从需求上看,体现了佛教自身的需求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需求的交互作用,是宗教与社会相适应的结果。若从社会结构的高度上来看,佛教适应的过程则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宗教社会的规则和资源之间的结合方式逐步调整的过程。显然这种调整不是随机和任意的,它受到社会权力秩序的制约和引导。所以,从外在表现上来看,造像行为在北魏时期是以宗教和政治行为的样态呈现的。但是,它的行为效果却并非仅仅体现在造像的塑和拆之间,其社会意义是复杂和深远的。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9页。
2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邱泽齐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69页。
1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范丽珠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3-115页。
1翟艳春:《宗教的结构化分析》,《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第80页。
1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第92页。
2 《魏书》卷114《释老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033页。
3 《魏书》卷114《释老志》,第3033页。
4 《魏书》卷114《释老志》,第3032页。
5 《资治通鉴》卷123《宋纪》五,文帝元嘉十五年三月,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3867页。
6 《魏书》卷114《释老志》,第3032页。
7 《魏书》卷47《卢玄传附卢渊传》,第1048页。
1陈昌文:《圣俗边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2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