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估到监测:社会稳定风险应对的新策略
From Assessment to Monitoring:A New Strategy to Cope with Social Stability Risk
作者:张欢;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6,207(06):-13-1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社会稳定风险;风险监测;风险评估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当下各类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频发,迫切要求加强对社会稳定风险的管理。目前我国政府对社会稳定风险的管理主要集中于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然而实践成效尚有不足,一些被评估为低风险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却引发了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其根由在于,不仅政策决策阶段可能孕育社会稳定风险,政策执行阶段本身也有可能不断酝酿和产生新的社会稳定风险。因此,社会稳定风险管理有必要延伸至对政策执行的风险监测。社会稳定风险监测机制的核心是通过监测政策对象态度等因素,预测影响社会稳定事件发生的可能,以便及时提供预警信息,防范和阻遏各类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5-57页;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01-107页。
(2)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张岱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73页。
(3)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陈曦:《积极稳妥地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8期。
(2)黄杰、朱正威:《国家治理视野下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意义、实践和走向》,《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4期;蒋俊杰:《我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现状、难点与对策》,《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张晓明:《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经验、问题与对策》,《行政管理改革》2014年第6期。
(3)宋宝安:《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理论解释》,见宋宝安编:《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509-524页。
(4)童星:《社会管理创新八议---基于社会风险视角》,《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4期。
(5)唐钧:《社会维稳的风险治理研究》,《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5期。
(6)冯周卓、黄震:《原生与次生:社会稳定风险的分类与治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7)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谢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2页。
(8)《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2年12月14日通过。
(9)容志、陈奇星:《“稳定政治”:中国维稳困境的政治学思考》,《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5期;孙立平:《“不稳定幻象”与维稳怪圈》,《人民论坛》2010年第19期;魏治勋、白利寅:《从“维稳政治”到“法治中国”》,《新视野》2014年第4期;于建嵘:《当前压力维稳的困境与出路---再论中国社会的刚性稳定》,《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9期。
(1)童星:《社会管理创新八议---基于社会风险视角》,《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4期;薛澜、周玲、朱琴:《风险治理:完善和提升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石》,《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2)张欢:《中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素及机制分析》,龚维斌编:《社会体制蓝皮书---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报告(2013)No.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48-259页。
(3)朱德米:《决策与风险源:社会稳定源头治理之关键》,《公共管理学报》2015年第1期。
(4)胡东、郑沫:《论重大行政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构建:理论、问题与对策》,《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童星:《公共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9期。
(5)张欢:《中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素及机制分析》,龚维斌编:《社会体制蓝皮书---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报告(2013)No.1》,第248-259页。
(6)苏娜:《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多元主体评估”模式研究》,《未来与发展》2012年第7期;张玉磊:《多元主体评估模式: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发展方向》,《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1)童星:《公共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9期;汪大海、张玉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运行框架与政策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12期。
(2)苏娜:《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多元主体评估”模式研究》,《未来与发展》2012年第7期。
(3)张晓明:《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经验、问题与对策》,《行政管理改革》2014年第6期。
(4)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杨砺、徐立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9-44页。
(5)D.S.V.Meter and C.E.V.Horn,“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A Conceptual Framework,”Administration&Society,No.4,1975,pp.450-451.
(6)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5页。
(7)J.V.Zhan,“Natural Resources,Local Governance and Social Instability:A Comparison of Two Counties in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Vol.213,No.2,2013,pp.78-100;宋宝安:《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理论解释》,见宋宝安编:《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509-524页。
(8)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任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309-310页。
(1)全先银、闫小娜:《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中国金融》2009年第17期;李东辉、罗猛:《系统性风险及其监管:国际经验及启示》,《中国金融》2009年第24期;李达、陈颖:《欧盟和德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实践及启示》,《金融发展评论》2015年第4期。
(2)WHO,“Overview of the WHO Framework for Monitoring and Evaluating Surveillance and Response Systems for Communicable Diseases,”WHO Weekly Epidemiological Record,Vol.79,No.36,2004,pp.322-326.
(3)J.W.Buehler,R.S.Hopkins and J.M.Overhage,et al,.“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s for Early Detection of Outbreaks: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CDC Working Group,”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Vol.53(RR-5),2004,pp.1-11.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效果评估》,《全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专题报告》2005年第1期;马家奇、王丽萍、戚晓鹏等:《2004年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质量分析》,《疾病监测》2005年第5期。
(5)《我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平稳运行十周年》,《疾病监测》2014年第3期。
(6)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谢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9页。
(7)《指导意见》中也有对“决策实施跟踪”的要求,但在缺乏机制保障的情况下,或者无法落实,或者只能“亡羊补牢”,发挥不了风险管理的作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