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的神药与尸解成仙信仰
The Han Dynasty Tombs: Miracle Drugs and Becoming Immortals through Death
作者:姜生;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5,197(02):-28-4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汉墓;尸解信仰;神药;生物行精;太阴炼形;易貌变仙;生命转换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基于汉墓出土资料和道教文献的交叉考证,可以揭示被遗忘千年的尸解信仰的具体内容。汉人以死为尸解成仙的必由之路,死是"暂过太阴"、"太阴炼形"的过程。死者将在冥界得不死药,身生羽翼、飞升成仙。其中,用神使、丹鼎、神鸟"生物行精"、宴饮歌戏之吉庆等多种象征形式,反复强调墓主之得药成仙。以济南无影山汉墓出土的系列大型彩绘陶塑为基础,结合马王堆、金雀山及陕西郝滩等汉墓出土资料,可还原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汉代墓葬仪式话语。其结构大体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即"三官"守护墓主人"太阴炼形"、获神界致送之神仙饮食——壶和鼎所象征的"神药"、"太一帝君"车马相迎。藉由这套仪式话语系统,汉人达成了由死而仙、"先死后蜕"的尸解成仙承诺,此乃汉墓的生命转换功能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引汉魏《仙经》,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页。
2 譬如《洛阳东北郊东汉墓发掘简报》图18所示12件陶人的“伎乐俑”组合,见《文物》2000年第8期。
3 济南市博物馆:《试谈济南无影山出土的西汉乐舞、杂技、宴饮陶俑》,《文物》1972年第5期。
1如东晋时期的道经《真诰》卷九“协昌期第一”引《太上消魔经》所谓“太一遣宝车来迎,上登太霄”。见《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0册,第543页。
1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50页。
2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0、21、43页。研究显示《老子想尔注》为西部早期五斗米道首领张修撰作于公元184年黄巾发难前。参见姜生:《〈老子想尔注〉三题》,载饶宗颐主编:《华学》辑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10辑合刊,第4册,第1514-1527页。
3 孟乃昌认为《参同契》成书于东汉。参见孟乃昌:《周易参同契考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93页。
4 关于战国至汉初尸解信仰之墓葬表达,见姜生:《马王堆帛画与汉初“道者”的信仰》,《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5 《真诰》卷四“运象篇第四”,《道藏》第20册,第515页。
1 《真诰》卷十五“阐幽微第一”,《道藏》第20册,第579页。
2 《道迹灵仙记》,《道藏》第11册,第45页。
3 《三国志》卷8《张鲁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4页。
4 “三官因之以试观,试遂不过,侨于是得有死罪”。参见《真诰》卷七“甄命授第三”,《道藏》第20册,第528 页。
5 《老子变化经》,《藏外道书》,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第21册,第2页。索安(Seidel Anna)认为《老子变化经》的成书时间在185-215年之间。见索安:《汉代における老子の神格化について》,载吉冈义丰、苏远鸣主编:《道教研究》第3册,东京:丰岛书屋,1968年,第5-77页,引文见第34页。菊地章太亦再申汉末成书说。见菊地章太:《敦煌写本〈老子变化经〉の构造と生成》,《东洋学研究》46,2009年,第372-350页。
6 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18页。
7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第52页。
8 《真诰》卷八“甄命授第四”,《道藏》第20册,第534页。
1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87页。
2 《太平经》卷八十九“八卦还精念文”,《道藏》第24册,第477页。
3 《太平经》卷五十“生物方诀”,《道藏》第24册,第429页。
4 有关讨论可参见张从军:《汉画像石中的射鸟图像与升仙》,《民俗研究》2006年第3期。
1 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明》,陈立夫等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4册,第578页,图1337释文。
2 见《云笈七签》卷十九,《道藏》第22册,第146页。关于《老子中经》成书于东汉的讨论参见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Chicago&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p.92;施舟人:《〈老子中经〉初探》,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6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刘永明:《〈老子中经〉形成于汉代考》,《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 《太平经》卷五十“神祝文诀”,《道藏》第24册,第431页。
4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19子部10“列仙传二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18-1026页。
5 《文选》(下),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838页。
6 刘文典:《淮南子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17页。
1 高文、王锦生:《中国巴蜀汉代画像砖大全》,香港:国际港澳出版社,2002年,第375页。
2 关于《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的成书时间,参见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82页。
1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道藏》第28册,第449页。
2 临沂市博物馆:《临沂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4、5页。
3 山东金雀山汉墓发掘组:《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11期,封二。
4 金雀山考古发掘队:《临沂金雀山1997年发现的四座西汉墓》,《文物》1998年第12期。
5 《淮南子鸿烈集解》,第133-134页。
6 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第14册,第579页,图1338释文。
1 见《云笈七签》卷十九,《道藏》第22册,第146页。
2 《曹操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14页。
3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03页。
4 关于汉砖所见神使文吏的冠,可参见黄明兰《洛阳汉画像砖》(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32-33 、124页砖上的人物及第34页细部图;武吏的冠,可参见该书第19、22-23、24、37、40、47、50-51、54-55、60 -61、62-63、104、117、127、128-129页诸砖上的人物,及第20、38、49、52、56、64、69、105页的细部图。另外,文吏的冠,亦可参见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第150页上图)所摹传为洛阳八里台出土西汉画像砖的人物图像。
1 黄明兰、郭引强编著:《洛阳汉墓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34页。
2 南阳文物研究所编:《南阳汉代画像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图95。
3 《曹操集》(上),第1-3页。
4 赵超:《汉代画像石墓中的画像布局及其意义》,《中原文物》1991年第3期。
1 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壁上丹青——陕西出土壁画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79页图31。
2 线摹图见倪克鲁(Lukas Nickel):《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组汉代壁画》,贺西林译,《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5 期。
3 “或言黄帝时建华盖以登仙,莽乃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载以秘机四轮车,驾六马,力士三百人黄衣帻,车上人击鼓,挽者皆呼‘登仙’。莽出,令在前”。参见《汉书·王莽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169页。
【关闭】